中国制造遭遇成本危机
生意社9月1日讯 据报道,宝钢股份三季度产品价格上调300-600元,这将延续以前数个季度钢材价格大幅上涨的趋势。与此同时,国际原油价格一度频创历史新高。
毫无疑问,原材料价格的迅速攀升,给一贯依靠低成本竞争的中国制造业,带来了空前的危机。如何化解危机,变危机为机遇将是摆在每个制造企业面前的首要课题。
生产原材料价格飙升
主要生产原材料的价格近期大幅上涨。“我国的钢铁价格综合指数(Myspic)”同比上涨61.3%。国际原油价格一度频创历史新高。
2008年以来,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一直在高位运行。截至2008年5月,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9.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9%。
从PPI上涨可看出企业成本压力过重。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预计,2008年中国家电用钢需求量为620万吨,而第三季度家电用钢每吨较年初上涨了1000元,粗略估计仅该季度对家电业的影响就高达15亿元。
工业企业利润受到挤压
目前的综合经济环境决定中国许多行业难以向下游传导成本压力,其利润空间被压缩。机械、装备制造、家电、汽车等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弹性较高,行业定价能力不强,难以将上涨的生产成本转嫁给消费者。2008年4月份,因成本压力宣布涨价的奇瑞和江淮,当月销量环比下降了28.75%和26.4%,跌幅均为同月乘用车平均跌幅的两倍多。空调、冰箱、彩电等家电企业因年初提价导致销售规模、利润双停滞,纷纷以端午节为契机,大范围降价。
零部件企业受到上下游的双重挤压。上游原材料例如钢材、化工材料的价格上涨,首先给零部件企业带来冲击。零部件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多依附于下游企业,在产业链中缺乏话语权,很难提价。汽车零部件企业多与主机厂签有长期合同,且有违约押金,只能自担成本上涨风险。
成本危机重创低端产品的出口制造商。绝大部分出口企业采用长期合同定价的模式,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生产成本的上升不能立即体现到产品价格上。出口企业多没有自主品牌,与国外大型进口商谈判时议价能力弱,很难提高出口价格。纺织、服装、鞋帽等超过半数的中小型出口企业税后利润率集中在5%以内,成本上涨极易导致企业亏损。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在有记录的44200家纺织厂中,只有1/3的企业赢利。2008年广东服装及衣着附件1至4月出口66.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