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革企“联合舰队”望海外 寻求跨国突围
生意社9月1日讯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这或许是整个上半年,温州开放型经济运行情况的一个恰当概括。摆在温州外经贸局局长苏向青面前的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温州外贸增速明显放缓,同期利用外资额度也大幅下滑;与之相比,境外投资方面,上半年新批境外机构32家,中方总投3936万美元,同比增长高达80%。
而就在今年7月,国家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温州考察调研时,鼓励企业抓住机遇“走出去”的时候,在遥远的刚果(布),德嘉木业的森林开采项目,第一批木材正等待装船运往中国,敢博投资公司在墨西哥开采的铜矿石,也正打算发往中国……
这是一个所有企业倍感压力的时节,但带着“先发”血统的温州、乃至浙江的民间资本,依然充满激情地在国际化道路上走在最前端,尽管这还只是刚刚起步。
“温州商城”拉动出口力不从心
倒数10年,温州人建立了首个境外中国商城——巴西圣保罗中国商城之后,无数温州“商品城”,在世界各地如克隆般迅速诞生。“主要都集中在商品城式的贸易,带动国内产品出口为主。”温州市外经贸局外经处叶毅告诉记者。
而今年上半年,温州出口增幅也出现少有的下降。1—6月份,温州全市出口55.27亿美元,同比增长19.3%,比上年同期回落10.7个百分点,海外温州人拉动出口效应在明显减弱。
温州市外经贸局局长苏向青,在通报上半年温州开放型经济运行情况时说:“透视1-6月份的数据,温州外经贸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趋紧,不确定因素在进一步增加,越来越多温州的外经贸企业感受到压力增加。”
这种形势,在外的温州人感触最为直接。“越来越多的温州人来到南非,越来越多的温州商品进入南非,商品贸易的利润已经很低。”南部非洲温州同乡会会长黄建文介绍,因为杀价严重,服装、鞋、帽利润率已不足2000年时的1/10,甚至更低。后来进入南非的众多温州商人,很多只能维持,已经很难赚到钱了。
同样,1999年即在喀麦隆最大城市杜阿拉商业中心创建“中国商品城”的温州人吴建海也感到,靠卖商品已经难以为继。他专门写了一份《中国企业境外建厂》的应对报告,递交给中国驻喀麦隆大使馆:“在轻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中小企业大有可为。”
温商境外投资亦为人先
嗅觉灵敏的温州商人早已有所动。从1986年至今的20多年间,经政府部门批准走出去的温州企业和机构已有500多家。除了以贸易为主推动国内出口,温州商人或独立投资在发展中国家设厂,或通过并购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
黄建文表示,最近两年来,已经有部分温州人开始转变经营思路,但是数量不多。这部分的温州人已经转向原木采伐、矿产开发、房地产投资等资金密集型产业,这也是欧美企业在当地的主要投资方向。
在黄建文看来,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采用直接投资这种方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将会成为温州商人征战南非市场的主流方式。与贸易相比,对南非投资和直接参与当地经济建设,其积极作用更为突出,也最受当地欢迎。
2003年,黄建文就与两个同乡合资投入2000万美元,征得南非一块10平方公里土地的铜矿开采权。到目前,铜矿已经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同样,更多的温州民企也已经迈出国门,参与境外资源的开发。今年2月份,温州的德嘉木业有限公司在刚果(布)森林开发项目招标中一举中标,获得了63.6万公顷的林地开发权,木材蕴藏量2000多万立方米。平阳的华源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借中国—东盟博览会契机,在越南投资从事铬矿资源开采。
而国家外汇管理局温州市中心支局的数据显示,非实物出资方式的境外投资占比,已上升到38.6%。
温州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说,随着原材料价格和劳动报酬等要素成本提高,温州一些传统产业企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走出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转移。而且,敢为人先、自由发展是温州精神的核心,温州民间资本的国际化,延续了温州民营经济的先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