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产聚酯:拉动绍兴纺织“向上游”
生意社9月1日讯 绍兴是纺织大市,纺织业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超过1/3。回首绍兴纺织产业发展的历史,有一件事举足轻重——1992年12月4日,《绍兴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浙江涤纶厂6万吨聚酯工程通过初审。在后来的人们看来,正是这篇300多字的消息所记录的历史事件,“吹响”了绍兴纺织产业向上游进军的“号角”。
1992年12月2日,浙江涤纶厂工程前期办主任周洁萍从市计委拿到一纸转发通知:6万吨聚酯工程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初步设计审查。“为了这个国家‘八五’重点项目落户绍兴,我们整整奔走了5年。”周洁萍说。
但当时所有人都未曾预料到,整个绍兴纺织产业,将因这个项目发生巨大的改变,一场浩浩荡荡的化纤原料革命由此展开。
1995年12月5日凌晨,一粒粒晶莹剔透的大米状的聚酯切片从浙江化纤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滚落”时,已经三天三夜没回家的聚酯分厂设备科副科长徐建峰兴奋地大叫:“我们终于能生产聚酯了!”
浙化联生产的聚酯切片,也是浙江省化纤原料历史上第一批聚酯切片。
从“涤丝科”到“晶花牌”
绍兴现代纺织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绍兴农村,村村皆闻机杼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纺织产品向化纤转型,形成了化纤产业集群。在绍兴的纺织产业史上,这被称为“化纤革命”。
“化纤革命”造就了绍兴化纤行业的辉煌,浙江涤纶厂、绍兴弹力丝厂、绍兴县第一绦纶厂(浙江赐富化纤集团前身)等化纤纺织企业纷纷崛起。
但是,化纤原料的“瓶颈”如影相随。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绍兴的纺织企业的原料全是纯涤纶丝,产品全是涤纶布。涤纶丝主要依靠进口,台湾的‘鬼头牌’在绍兴最吃香。大家都跳‘涤丝科’,市场上的聚酯切片最高卖到2.5万元/吨。”18岁就到上海金山石化学习,绍兴第一代化纤工人之一、浙化联副总经理冯华山说。
“当时我们马鞍镇有3家纺织企业,有一家企业的供销员从上海石化‘背’来了几十公斤的涤纶丝,还受到了镇里的表彰。”绍兴第一代化纤企业家的代表之一、浙江赐富化纤集团董事长赵张夫回忆说。
巨大的原料缺口,促使精明的绍兴人向“前”看。他们把眼光投向了涤丝的原料——聚酯切片。当时由国家计委报给国务院的《关于审批浙江涤纶厂6万吨聚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中说,浙江省是我国纺织工业发达省份,年耗用纺织纤维32万吨,其中涤纶纤维10万吨,但浙江省的聚酯生产尚属空白,因此在浙江省建设聚酯项目是必要的。
绍兴如此,浙江如此,全国也如此。从1987年开始,浙江涤纶厂就开始跑这个项目。此时,全国经济正处于计划与市场并行的“双轨”时期,这个投资巨大的工程,在绍兴首次采用了“拨改贷”的融资模式。
直到1992年,浙涤厂才拿到批文。同时批出的,还有其他省市的5条聚酯生产线,但绍兴的这个项目是浙江省唯一。
也正是为了这个项目,浙化联一下子招了36名大学生。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系的徐建峰也是其中之一。1994年,浙化联将他们派遣至德国、瑞士学习。此后又有两批,一共培训了100多人,花了5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