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鞋革中小企业路在何方?
生意社9月9日讯 4200多万户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其整和却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这些企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好在它们本来就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度过此刻的“阵痛”,或能看到更长远的发展希望。“疾风知劲草”,及早掌握御寒能力,才能逆境生存。
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连续降低、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2008成了国内中小企业“最困难的一年”。但所谓“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过多强调外在原因并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7月初,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温州调研时对当地企业家说“坚持就是胜利”,此中意味深长。
“倒闭”知多少
从7月起,周德文就成了温州最忙的人,在温州、宁波、上海、北京之间穿梭,成了他生活的常态。这位自称“来自草根”的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感叹“压力很大”。一切缘自3月28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出的那期节目。
这期名为《温州制造,面临危机?》的节目播出后,温州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自80年代起一路高歌猛进的温州民企,面对今年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第一个感受到了阵阵寒意。不久,有关温州企业出现“倒闭潮”的报道和讨论频频见诸各媒体显著位置,不仅温州,全国都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引起了中央高层的注意。
“我不同意温州企业出现‘倒闭潮’的论断,”周德文边说边从皮箱中拿出厚厚一叠资料,“根据我的调查统计,温州30多万家中小企业,20%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但这和‘倒闭’是两个概念,‘倒闭’是法律意义上的破产,‘停工’、‘半停工’是减缓生产,有时是一种战略。”他认为,是部分媒体的夸大其辞渲染了问题的严重性。在最初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中,周德文也没有用“倒闭潮”的说法。
但他承认温州中小企业已经出现危机。据鞋革行业提供的数据,2008年一季度,温州2600多家鞋革企业中,倒闭企业132家,比去年同期增加20家。一些鞋企将厂子迁到四川、福建甚至东南亚和俄罗斯,还有一些将资本投入股市、楼市或矿场,退出了制鞋业,不少人质疑曾经“以商带工”的“温州模式”已经蜕变成了“资本游击队”,一些小企业则直接关停。
4月,由温州市经贸委出面,主持了“2008年第一季度行业发展情况调研”,调研的重点就是各行业一季度企业倒闭情况。在长达一个月的调研后,温州市经贸委称,温州企业20%倒闭的说法并不属实,以各重点乡镇为单位,倒闭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最高的有12%,最低的是5%。
为什么温州经贸委统计的数据与之前盛传的说法差距如此之大?周德文解释说,温州有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规模小,则机制灵活,生产经营遇到困难时暂时停产“观望”是正常的。一位温州服装行业内人士也说,服装企业的三分之二以上订单都在下半年,每年上半年淡季时,都会有很多小企业停工。
有报告称,温州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年,而国际上中小企业的寿命也普遍为3至5年。“不要听到20%就吓倒了,企业优胜劣汰是正常的。”周德文形容温州民企是“野生”的,所以生命力顽强。之后,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也在采访中表示,中小企业5%的淘汰率是正常的。
治标还是治本
而某些行业的形势更加严峻一些,温州生产打火机的企业原来有几千家,目前还在经营销售的只有几百家,紧固件行业去年3000多家企业,今年只有2000家左右,制造眼镜特别是太阳镜的企业日子也很不好过。
晚上十一点,记者才拨通了华祥光学眼镜厂老总林寅勇的电话,他刚从跟外商谈判的会议室出来,谈了一整天,外商最终同意把结算货币改成了人民币。“就这样我们也只能勉强保本,”他说,“成本压力非常大。”主要原材料铜以前差不多1万元一吨,现在最便宜的也要6万~7万元一吨,运输成本也由每月3000元涨到6000元,工人工资上涨了大约15%,这直接导致了产品成本上涨了20%~30%。由于其他眼镜商都没有提价,林寅勇也只能硬着头皮顶住。华祥以往每年销售额大约在3000万,今年预计要减少1/3。
其实温州经济在几年前就出现了下滑的苗头,“2000年是一个拐点。”周德文回忆说。到2006年,温州GDP增速已经低于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GDP增速首次低于全国平均增速,跌至199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