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企:发展困境及转型战略
生意社9月22日讯 温州民企已完成从“生存命题”到“发展命题”的跨越,目前正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障碍,如企业转型困难、信任体系的局限、与外资对接缓慢、产业结构难以优化。其转型战略应包括治理转型的现代化战略、资本国际化的“走出去”战略、资本技术密集发展战略以及制度变迁的强制型和诱致型相结合战略
据2007年底统计,温州现有工业企业141073家中,国有与集体分别只有56家与577家,占比重最大的经济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与私营企业,而有限责任公司与私营企业基本上属于家族企业。温州用了2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生存命题”到“发展命题”的跨越,主要靠发展民营企业。
温州民营企业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几经变迁,正在迈出具有方向性意义的步伐:一是整合发展逐步形成。平阳家具集团就由61家企业自愿组建,注册资本达到6亿元;温州8家制锁龙头企业共同组建“强强集团”,所联合的8家企业几乎都是“父子店”、“夫妻店”、“兄弟店”这样典型的家族企业……服装、打火机、点钞机、泵阀、塑料制品等行业也在积极地谋划着企业间的联盟战略。二是内外合作渐成气候。比如夏梦服饰公司与意大利杰尼亚集团全面合资合作,嘉利特实业公司与世界最大的泵业制造商日本荏原公司合作成立了全国最大的石化泵生产企业。三是企业上市开始起步。华峰集团、瑞立集团已分别在国内和美国上市,还有一批民营企业正在积极准备上市,不久将要迎来温州民营企业上市新的高峰。然而,在新的发展阶段,温州民营企业正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障碍,需要加快推进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当前温州民企的发展困境
企业转型困难。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温州民企已经完成了“量的积累阶段”,进入以企业全面转型和提升为核心任务的“质的提高阶段”。然而,目前大多数温州企业面临转型的难题:一是家族企业目前普遍缺乏完善的决策制度、财务制度、监督制度。相当多的企业仍然沿袭企业初创期的凭经验进行管理的模式。二是家族企业未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外部人才引进后,由于人才使用机制不完善,导致大部分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的合作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三是权杖交替仍然是传统的方式。企业的管理权从私人资产所有者转到具有管理技术的人手里有4种模式,即内部更替式、空降兵式、突破封闭式、子承父业式,而目前温州家族企业绝大多数是通过“子承父业”的方式完成交班的。四是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温州家族企业目前仍以独占利益型治理为主,利益分享型的治理尚未建立。由于组织能力的限制,选择的产业往往是一种“关系密集型产业”,一旦人事发生更迭,企业就往往会面临巨大的业务风险。
信任体系局限。信任是现代经济的一项重要资源。温州家族企业的信任是一种体现特殊主义的信任结构,私人信任重于社会信任,圈内信任高于圈外信任,具有信任的有限性或者说是对外人的不信任。这种信任格局最简单的就是“两分法”,以自己为圆心把所有人都划分为两类:内圈是自己人,外圈是外人。在这种信任模式中,就家族企业内部而言,成员之间的交易属于人格化、半人格化交易,没有发展到现代科层组织的非人格化交易,企业缺乏正式信任及其实施机制;在利益分配上,是明里的普遍主义的公平性原则和暗中的特殊主义原则相结合的特点,表现在温州人经济体系中,是导致温州人与温州人之间的人格化交易网,存在大量“温州城”、“温州村”等相对封闭文化与亚文化圈现象。
与外资对接缓慢。随着温州民营企业集群的发展,民间资本不断壮大,而外资比重一直处于低位。“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战略实施后,截至2007年末,温州共有1121家外资企业,投资总额达73.06亿美元,但外商投资与宁波等市相比,仍显相当落后,而且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建设周期短、资金回收快、技术水平中下的一般加工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温州民营企业与外资对接缓慢的主要原因除了经济区位上的劣势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外,还在于家族企业基于地缘的、文化的、血缘的网络制约以及温州模式的自组织形态与内源式资本发展的主导地位。
产业结构难以优化。温州产业的结构性缺失表现在除了轻工业,其他类型的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几乎是零。制造业结构演变缓慢,基本局限于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例如皮革制品、服装、塑料制品和打火机等。温州民营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尽管其专业化分工程度与营销网络无可匹敌,但增长势头已明显放缓。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产业竞争力并不必然地由产业层次所决定,而更主要地体现在创造附加值的能力上,这由核心技术、品牌知名度和销售网络的拥有程度所决定。温州区域经济至今尚未具有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如没有国际著名品牌、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国际性销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