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中国设计力量前行 设计师品牌倍受关注


http://www.texnet.com.cn  2008-09-23 09:27:34  来源:服装界 收藏
  生意社9月23日讯 在学习与交流中,在不断走出国门中,中国服装设计群体正在成长,表现得更加自信

  2006年的国庆节一定是谢锋生命里最为重要的一天。他的吉芬品牌作为第一个来自中国的服装品牌,成功登陆巴黎时装周,并成为时装周的开幕秀。   

  会后,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戈巴克在接受各国媒体采访时表示:“谢锋在法国巴黎时装周的正式日程中的出现,与1973年美国设计师登陆巴黎时装周具有同样意义。”

  而在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看来,“这是中国服装设计师走向世界的起步。”   

  从无到有,从抄版到创新,从立足国内到走向世界,中国服装设计在短短30年内取得了飞速发展。

  起步于国际大师的熏陶   

  在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初期,设计师都叫技术员,服装设计也缺少变化,更别提及品牌和设计师品牌了。   

  “只要你在衣服上别出心裁地缝上三个兜,这个版式立刻就可以畅销。”郭培对那时的印象非常深刻。   

  这一局面的打破,始于1979年皮尔·卡丹先生的到来,这一年,皮尔·卡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一场服装表演,那些T台上身着耸肩衣裙、神态放松的高挑美女,与台下穿着蓝灰制服、屏住呼吸的中国观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当时的北京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当时看演出的人,只是业内人士,就是这些人士,感觉到了国际与国内的区别,但是,封闭的思想,对此大多是保留的态度,中国服装设计的概念仿佛还没有出现的苗头,但到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纺织教育,仍没有专门设计师的院系,但一些有前瞻学子在求学中,靠着悟性和新奇,开始设计的探索。   

  代表人物,就是张肇达,在1985年开始为美国OLEG CASSINI品牌设计高级成衣,他的设计天才立即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成为中国时装设计师闯入欧美时尚界的第一人。   

  也是在这一年,随着开放的发展,看到中国市场的国际设计师,没有放弃中国市场,1985年国际级的服装设计师依夫·圣·罗朗、皮尔·卡丹、小筱顺子先后来到北京进行时装展览和展示更是给中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时装课。   

  三位大师的精彩展示让中国服装企业和设计师受到了震惊,也拓展了艺术视野。但是,当时的设计师,甚至包括单纯做生产的服装企业,在还没有站稳脚步的时候,国外的知名服装品牌已经陆续进入了中国市场,让毫无准备的服装企业和设计师都无所适从。   

  但一部分有过良好教育和修养的人士,首先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的旅程,虽然那时候,还是属于了解学习阶段。   

  其实,就在三年后的1988年,谢锋怀着一个品牌的梦想,离开了学习、工作近十年的浙江丝绸工学院,来到“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学习服装设计。   

  而后,谢锋得到日本Nicole公司的工作机会,受到推荐去巴黎Kenzo的工作室工作。这些经历让谢锋在东西方美学的交汇中、在混合文化的认同感中沉淀着自己。   

  中国设计开始前行,一批日后发展起来的国内设计师,也开始在学习和积累中。

  发展于设计价值的回归   

  但是,直到1993年前,在中国国内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时装设计师,“时装设计师”只是一个名词,还没有明确的职业内涵。   

  实际上,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在商品供不应求的市场短缺环境下,按场合穿衣的理念还没在中国消费者的意识中建立。衣着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消费基数和加工规模扩张,企业表现为以“加工”为中心的速度竞争。国际市场的加工贸易、国内市场的单品经营主要依赖于“来料来样”和“出口转内销”的款式承袭。   

  当时设计依然没有成为业界特别看重的东西,很多企业依然没有把设计提高到战略高度。   

  而此时的设计师,大多以艺术家的形象出现,受国际思潮的影响,中国时装设计师虽然逐渐发展起来,但一开始就走了一段弯路,表现为对性感的误解,过于追求露、透;对品位的误解,过于追求奢华,作品叫好不叫座。   

  张肇达在这一时期就曾经有过一段非常痛苦的失败经历。   

  1994年他开始想要操作自己的品牌,和别人一起合作,投入2000万元,但最终落得个血本无归。最终他悟出,做品牌必须要先满足你所定位的消费人群,满足他们的消费习惯,而不是试图去改变他们的消费习惯。   

  这段时间,许多设计师往往或过于讲求个性,失去消费者;或过于屈从市场,完全失去设计,不管是哪一种极端都会背离成功。   

  在设计师徘徊期间,并没有影响服装产业的发展,受市场需求的影响,服装企业却如飞发展,企业已达近6万家,但很快,消费者发现,市场的服装无论从面料,还是花色以及款式,可供他们选择的很少。此时物质日益丰富起来的消费者,开始有了选择权——时尚需求越来越大了。   

  此时,羽绒服虽然刚刚出现,但全国已有4000多个羽绒服生产厂家。其中,南有鸭鸭,北有伊里兰,他们占据着绝大多数市场份额,但是,国内羽绒服几乎是清一色的臃肿的“面包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设计  设计师  品牌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