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死的纺织企业过冬不易
雇商业密探、为奢侈品代工、插标自卖
作者:索寒雪
当一个行业内的企业接连报亏和倒闭,行业协会便会大声疾呼:“冬天来了。”
纺织行业有超过1/3的企业只能用“死亡”来表示对行业冬天的抗议,那些没死的企业,为了生存,开始使出浑身解数,用不同的方式寻找“过冬”的办法。
雇“商业密探”
外贸型企业为了求得生存,主动占领欧美市场,开始雇用“商业密探”。这一新兴行业也因为“冬天”来临,而日渐火爆。
纺织工业协会是最先喊出进入“冬季”的行业协会。前段时间,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 2008年中报陆续公布:2008年上半年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整体呈现盈利下降和收入增长相背离的局面,盈利同比下降的公司占行业总数的 50%左右。
纺织工业协会早在4月便上书国务院要求提高行业的出口退税,然而最终只获取了两个百分点的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协会副会长高勇向记者表示:“政策救市的能力已经非常有限。”
但是,并非所有企业都无力“过冬”。
在一次调研中,纺织工业协会高级项目经理韩佳升得知,现在中国的制造业工厂已经变等待机会为主动出击,其中最关键的手段就是雇佣“商业密探”。
由于江浙一带的大型纺织工厂密集,为了寻找美国的买家,“江浙一带的工厂现在开始以月薪1万美元的价格雇佣美国当地的行业人士,替他们在美国寻找商机。”韩佳升透露。
中国工厂雇佣的美国商业人士标准很高,“这些人要和美国的各大销售商有着良好的关系”,“要经常去逛商场,要发现美国市场上的某些纺织产品存在着高价,而中国产品又占有绝对的价格优势”,“最后把中国的产品引荐给零售商”。
最初,每月1万美元的雇佣费用,在中国工厂眼中,属于比较高的薪酬,但是后来进行核算,发现这要比工厂去美国参加各种展会,或者等待贸易商主动敲门的成本要低很多。
这些商业密探过去都是和中国工厂有过合作的贸易商演变而来,但是过去的贸易商是靠中间转手加价生存的,而变身为商业密探后,他们则开始领取固定的工资。
据了解,一家中国工厂通常会雇佣一到两个商业密探,有的专攻大型连锁卖场,有的则专注某一类细分产品的渠道。“一般连续两个月没有‘业绩’的话,中国工厂就会考虑换人了,并去挖掘新的商业密探。”韩佳升表示,“商业密探最终靠业绩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