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东莞、石狮三地民企生存状态调查
石狮:代工的天花板
初到石狮,印象最深的是遍布在街道两侧一家接一家的厂房和服装店铺。
八十年代石狮开始与外商签定“三来一补”合同,承接服装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同时利用进口剩余布料,仿制港澳、国外流行服装,上市销售。
二十多年的发展,石狮已经成为中国休闲服装的代名词。根据相关数据,在这个人口只有30万的县级市里,聚集了5000多家服装及配套企业,其周边地区的服装企业也有近2万家。
“不过,在数量扩张的同时,企业规模并没有同步发展,大部分企业规模不大、以家族式的经营为主。”石狮纺织服装同业公会有关人士指出。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石狮出口服装占据了近50%的份额,但其中自有品牌出口服装却仅占出口服装总量的5%以下,大部分以贴牌加工为主。
“在国外别人都把我们叫做‘狮造’服装,其实也就是‘量大价贱’的代名词。”当地一位姓林的老板这样自嘲。
“现在我们替国外很多像沃尔玛之类的采购商加工服装的很多,但是加工费很低。一条牛仔裤的出厂价格只有7美元,但是一到国外的市场上,他们就能卖50美元,利润全让中间商给赚去了。”
这次汇率的变化,更让出口企业感受到了“冬天”的寒冷。
而且,困境还不只这些。“在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压力下,做出口的企业没有办法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的布料来降低成本,因为外商基本制定了布料的质量和价格,所以这部分压力企业也得自己消化。”一位老板坦言。
“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转做内销了,这样可以在材质上下功夫来解决成本上涨的问题。”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寻找应对之策。
谈起内销企业,旗牌王制衣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翔说,“现在做国内低端市场的这部分企业日子最难熬,因为部分以前做外销的转向内销,竞争加大,生产大量过剩,压价很厉害。但是对做品牌的影响还不是很大。”
但是品牌企业的数量毕竟还是少数,“缺乏创名牌、特别是创国内大品牌的意识,许多企业只满足于代工,有些企业推出的品牌直接就模仿当地其他国内叫得响的品牌”,也被看成是石狮服装企业的硬伤之一。
李翔将目前包括石狮在内的泉州地区服装企业的总体态势形容成一个上面尖尖的三角形。“也就是说按照盈利率来看的话,盈利率低的中小企业数量太多,而盈利率高的企业很少,这种结构是不稳定的。”李翔解释说。
当地一位制鞋企业的负责人说:“石狮这边真正倒闭的企业并不像外界传的那么多,只要企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都还勉强撑得住。”
“但日子会越来越难,因为现在很多企业付款都必须要现金,以前还可以赊账,现在就不可以了。现金流一断企业就完了,不知道还能撑多久。”上述制鞋企业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