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产业转型:“老板”们的利润通路
掌握渠道与资源管理
与“双双”一样,“新兴针织”同样也是诸暨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
上世纪80年代初,公司创始人傅月英从几台脚踏缝纫机开始创业,历经20多年时间,“新兴针织”已成为诸暨当地最为著名的成衣出口企业之一。
傅月英表示,面对美国金融危机与劳动力、原材料涨价等形势,企业生存压力与社会责任感一样大。“光为我配套的企业就有五六十家,涉及到数千名职工的生存问题。”
傅坦言,纺织业现在处于养家糊口时期,而“新兴针织”对此采取的策略是:主业+渠道+资源。
1989年,“新兴针织”通过当时的国有进出口公司把第一批服装出口到了海外,历时10年,它已尽掌渠道优势。与一般的中国纺织品通过中间商层层出口不同,“新兴针织”已与大量的海外采购商结成战略同盟关系。
去年以来,“新兴针织”连续在美国、欧洲等城市开设办事处,并在全球各地注册了自己的“TENDIER”品牌。其目的很明确,通过国外的销售代理商,将产品打入海外分销渠道,以此提高产品附加值。
从原有的一味注重实业,到开设办事处,“新兴针织”的贸易型气质日益显现。该公司一位姓徐的副总认为,熟悉海外渠道是他们一块尚待开发的潜力巨大的市场资源,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维护原有的稳定、优质的客户群,是当务之急。为此,在做长贸易链条的同时,“新兴针织”控股了一家科贸公司,其经营之策是借用自己原有的海外贸易通道,介入钢材、化学用品等出口业务。
傅月英认为,一家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对资源的控制能力上。在强化自身市场资源的基础上,“新兴针织”利用原有的资金积累,入股一家大型冶炼企业,涉足铜、铝等矿山制品的开发。
拒绝收购与股权出让
去年以来,一家美国公司对“申科轴承”多次发出收购意向,但一次次遭到该公司董事长何全波的拒绝。“我不会拿着一大笔安抚金,眼睁睁地看着我的工厂变成跨国公司的中国基地。”何表示。
在拒绝收购的同时,“申科轴承”却向一家本土私募敞开了大门。家族企业出身的“申科轴承”出让了其5000万股原始股中的25%股权。通过股权转让引入战略合作伙伴,显现出这家企业快速做强、并进入证券市场的决心。
与纺织业相比,“申科轴承”进入的是一个新兴行业。这家几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工厂,如今已是诸暨城西新城这个大工业基地里的一家标志性企业。即使在钢材价格暴涨的情况下,其平均利润率依然维持在20%以上。
作为一家机械配套企业,“申科轴承”所处的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能源领域,是风电、水电、核电等大型发电机组的关键零部件供应商。
目前,江浙一带的中小民企均有分享能源板块“蛋糕”的意图,因此相关的配件供应商也多如牛毛,行业集中度不高,竞争激烈。何全波却透露,他们的产品一直供不应求。
此种格局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是“申科轴承”构建起了一条龙配套的加工基地,在该行业这样的企业为数不多;二是通过引入国际一流设备和工艺创新,他们取得了该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该行业的国家标准,即由“申科轴承”参与起草。与前几年国际轻工产品大量转移到中国一样,目前在重工业领域这种趋势也日益增强。为此,在奋力打开国内市场的同时,“申科轴承”开始成为一些跨国公司的供应商,包括GE、阿尔斯通、三菱等企业均向“申科轴承”发出了订单。
“制而优则名”,这是很多制造业企业走过的道路。专注于产品制造获得的竞争力,已让“申科轴承”萌生更大的梦想。“以小促大、以大带小”,这是其对产业经营的定位,而进入证券市场,摆脱自己的乡野之气,也表明“申科轴承”正在转换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