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虎城:维护中国制造声誉 打造中国品牌产品
生意社10月9日讯 维护中国制造声誉打造中国品牌产品——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谈“广交会”
被誉为中国第一展,已有半个世纪历史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将于今年10月15日迎来第104届。面对当前剧烈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国内出口增长乏力的新局面,在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外贸出口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广交会,应该如何应对?如何继续维护中国制造声誉,打造中国品牌呢?
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就广交会的独特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深化广交会改革、如何发挥广交会的品牌效应等问题,接受了《中国名牌》的专访。
问:高部长,广交会被称作中国第一展,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最大的名牌展会,你能否先介绍一下广交会的历史?
高虎城:确实如此,自1957年创办以来,广交会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心下,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广东省、广州市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代外贸人的共同努力,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2008年第103届广交会参展企业达1.8万家,参展商品达数十万种,到会客商近20万人,出口成交372亿美元。广交会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自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外贸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出口从2001年的2661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000亿美元,外贸企业从2001年的4.4万家增加到2007年的37万家。广大中小企业通过广交会开拓国际市场的愿望日益强烈,展位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在流花路展馆已充分挖潜的情况下,广交会从2002年第91届起,由“一馆一期”改为“一馆两期”,一期为工业品、纺织服装和医药保健品,二期为日用消费品、礼品;展位总数增加到1.57万个,实际展位等于翻了一番。随着琶洲展馆A区(7000个展位)的建成,自2004年第95届起,广交会由“一馆两期”改为“两馆两期”,展位总数扩大到2.75万个。2008年琶洲展馆B区(6900个展位)投入使用,广交会继续按“两馆两期”模式举办,展位总数达到4.2万个。
问:50多年来,广交会多次迁址,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目前展位还是供不应求,许多外贸企业打破脑袋也争取不到一个展位,商务部如何满足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需要和企业参展的需求,如何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呢?
高虎城:正像你所说的那样,对外贸易发展需要和企业参展需求是广交会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动力,随着琶洲展馆的全面投入使用,为深化广交会改革提供了契机。
广交会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在发展中也面临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展位虽经多次扩容,但与8—10万个的现实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缺口,供求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缓解。由于展位规模有限,无法充分满足企业需要,影响了参展队伍的扩大和优化;流花路展馆经充分挖潜后,不仅已无法为进一步扩充展位提供空间,而且留下了安全隐患;现场服务水平与展览规模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展客商的要求;围绕展位的利益和矛盾比较集中,各方关系难以平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2008年10月,琶洲展馆将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总展览面积达34万平方米,展位总数1.8万个,比流花路展馆增加1.1万个,有条件更好地满足企业参展需求。在展位供求矛盾得以根本缓解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继续发挥“省市组团,商会组馆”这一独特组织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职责,规范管理。同时,现代化展馆和一流设施,有利于广交会建立一支适应现代化展览要求的管理队伍,提高为参展商和采购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广交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广交会更好更快发展。
问:听说从今年的第104届广交会开始,将进行一系列重要改革,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广交会改革的主要内容。
高虎城:按照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同志提出的“积极稳妥、分步推进、服务企业、提高水平”的原则,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明确职责定位,服务地方和企业。商务部作为主办单位主要负责审定广交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相关制度安排,指导各方开展工作。外贸中心作为承办单位主要负责制定广交会中长期规划,实施办展方案,负责营销推广、展会服务和信息发布等广交会期间的行政管理组织工作,并协助广州市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简政放权,展位分配权下放给地方,由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安排企业参展。充分发挥商(协)会行业协调作用和中介组织功能,依托广交会更好地促进行业发展和行业自律、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