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成就中国服装工业
上世纪80年代的10年间,我国社会在悄悄告别“短缺经济”、特别是1984年终结实行了整整30年的布票制度后,先后出现了“西服热”、“裙子热”、“运动衣裤热”、“休闲服装热”、“羽绒服热”。正是这一悄悄来临、体现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的“服装革命”,造就了温州、宁波、上海、北京、天津以至内蒙古的西装制造业,造就了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地区、苏南地区的牛仔服装、休闲服装制造业,造就了全国各地的毛针织服装(羊毛衫、羊绒衫)制造业和棉针织外衣(运动衣裤)制造业。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城乡居民购买力都有很大提高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大批时装制造企业、女士内衣制造企业以及婚纱制造企业等等,又推动了中国服装制造业新一波的发展。
是坚持对外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策,为服装工业拓展国际市场,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实行“大进大出”战略,利用国外纺织原料发展外贸出口提供了重要前提。
正是对外开放的国策,使服装制造业能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功地抓住世界范围纺织服装业大转移的历史机遇,奠定了纺织品服装进入国际市场的深厚基础。也正是这20年间,中国境内出现了大批非本土企业(三资企业)。
正是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策和相应经济政策,使纺织服装业得以顺利实施“大进大出,以进养出”的策略。买美棉,买澳毛,买欧洲亚麻,买印度、巴基斯坦的棉纱和坯布,买日本、韩国的服装面料,加工后出口服装、家用纺织品等最终产品。结果,不仅获得了可观的外汇,而且获得了可观的贸易顺差。
是改革开放引发的思想大解放,使中国社会得以在生活消费领域排除“左”的干扰,摒弃“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小资产阶级情调”等等将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政治化的滥言。从而为理直气壮地推行服装服饰多样化、提倡服饰美开了绿灯;进而为服装业发展国际化服饰(西装、西式女裙、休闲装、牛仔裤)和时装打开了“潘多拉之盒”,造成了中国社会服装服饰百花齐放的局面。
正是这样宽松的社会环境,使服装工业能够顺利导入“时装”的观念,发展出一系列时尚化的高质量服装服饰产品,并在美化人民群众服装服饰中发展了服装业自身。
也正是由于“服装服饰无国界”的观念得到国人普遍认可,中国服装业从巴黎、米兰、伦敦、纽约时装界学到很多有用经验,引入了名牌战略、名设计师、时装模特、时装表演、时装节和定期发布服装流行款式等营销手段,为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增添了“服饰美”这一大亮点。
服装服饰消费环节排除“左”的干扰,曾在多大程度上扶持了服装业,很难量化。但完全可以作这样的论断:80年代,如果不在改革开放初期花力气解决好这一意识形态误区的问题,发展服装业恐怕只能做到实现“温饱社会目标”为止,再往后,恐怕就寸步难行了。
最后,还必须指出:服装业的大发展,还得益于由改革开放国策派生的若干产业政策。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