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韩国鞋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衰落主要表现在出口的大幅下降和从业人员的急剧减少。从1990年到2002年,出口额由43亿美元下降至5.77亿美元,年均下降7.3%;制鞋业企业由1860家减至1685家,从业人员由17.96万名减至3万名,减少83.3%,13万名制鞋业工人失去工作岗位;生产额下降40%。鞋的口比重由1990年的72%降至2001年的35.4%,对国内市场供应增多。
制鞋业的衰落给釜山地区的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出口骤减,大量工人失业。釜山地区的鞋制品出口额由1990年的35.24亿美元骤减至2001年的4.03亿美元,减少89%。该地区鞋出口占全国鞋出口的比重也由81.8%降至57.4%。从业人员由1990年的14.8万名骤减至2001年的1.8万名。鞋制品出口在釜山地区出口中所占比重由51.9%下降至8.8%。制鞋业作为该地区第一大产业的地位不复存在。
从目前全球范围内来看,韩国已被我国、我台湾省以及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超越,生产技术也与先进国家拉开了距离。
韩国鞋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衰落的原因
分析韩国制鞋业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
直接原因在于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导致国际竞争力下降乃至丧失。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工资上涨是不可避免的。但1987年起兴起的民主运动以及韩币升值,给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鞋业以双重打击。1986年至1990年5年间,工人工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1%。因此,面对东南亚等国家制鞋业的竞争,韩国制鞋业失去了国际价格竞争力,导致出口的急剧下降。
根本原因在于从七十年代开始过分依赖订牌生产方式(OEM)进行生产和出口的模式。七十年代中期起以OEM方式出口后,逐渐成为韩国制鞋业生产和出口的主要模式。1990-1993年,95%的鞋制品以上靠定牌生产出口,而且主要依赖几个主要客户,这种从属方式对韩国制鞋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弊端。首先,当制鞋成本上升时,鞋的价格本应随之上升,但由于OEM方式决定了制鞋企业和大客户之间的从属关系,制鞋企业不能单方面决定提升价格,导致效益差;二是韩国制鞋业界自己没有销售渠道,只能依靠几家主要OEM客户下订单。当订单转移时,韩国制鞋业界就束手无策;三是各种核心部件和材料,主要依赖于主要客户的研究、开发和供应,价格也由供应方决定,这种方式严重阻碍了韩国制鞋业进行自主技术开发的努力,同时也往往由于原材料供应出现问题而使韩国制鞋业受到损失。
长期忽视自我品牌创立、海外促销能力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韩国制鞋业衰落的另一重要原因。1962年出口第一批鞋制品后的几十年间,没有成功创立一个知名品牌,也没有成立一家专门促销公司。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创立了几个牌子试图打入美国市场,但为时已晚。此时美国的大品牌已经完全掌握了国际市场,韩国新创品牌已无立足之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的急速成长期,韩国未能及时对国际制鞋业的发展情况及趋势进行研究,未能意识到创立品牌及培养市场开拓能力的重要。二是当时各个制鞋企业均以OEM方式生产出口为主,自创品牌开拓市场,要受到来自主要客户的压力。三是开拓市场的资金能力,即广告费用不足;四是当时企业界的眼光短浅,了解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经验不足。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使韩国制鞋业空有较高品质的产品,而难以打入世界市场。
此外,世界鞋制品需求量十年间增长了十倍,于1990年达到饱和,需求增长缓慢,对韩国制鞋的发展十分不利。外国的进口限制措施加速了韩国制鞋业衰落。
启示
可以看出,韩国制鞋业是随着与世界著名品牌的合作而带来的出口快速增长而崛起,随着这一合作方式的结束而导致的出口的急剧减少而衰落。由于过分依赖于几家主要客户通过OEM方式生产和出口,使韩国制鞋业在新材料的开发、生产技术的研究、市场开拓能力的培养、品牌的创立等方面受到了制约,未能确保拥有品牌和销路这两大关键。当制鞋业失去竞争力主要OEM客户将订单转移时,韩国鞋制品出口无路,加之国内市场十分有限,走向衰落也就成为必然。韩国制鞋业大起大落由极盛到极衰的原因故然较多,但热衷于接受外国知名品牌订货,未能培养出自己国家的品牌占领国际市场,当知名品牌将生产基地转移至中国和东南亚后,韩突然间顿悟,但为时已晚。这一教训可谓沉重,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制鞋业与韩国制鞋业有相似之处。一是我国内企业对于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及人才培养都还很不够。二是部分产品按OEM方式生产出口,我生产企业手中没有直接客户,也不掌握销售渠道;三是我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涨,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不堪承受。从韩国企业对外投资情况来看,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转向劳动力更具竞争力的东南亚国家。随着我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增加,我部分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有最终失去国际竞争力的可能。我们应从韩国制鞋业的兴衰中吸取教训,研究制定对策。
制鞋业的衰落给釜山地区的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出口骤减,大量工人失业。釜山地区的鞋制品出口额由1990年的35.24亿美元骤减至2001年的4.03亿美元,减少89%。该地区鞋出口占全国鞋出口的比重也由81.8%降至57.4%。从业人员由1990年的14.8万名骤减至2001年的1.8万名。鞋制品出口在釜山地区出口中所占比重由51.9%下降至8.8%。制鞋业作为该地区第一大产业的地位不复存在。
从目前全球范围内来看,韩国已被我国、我台湾省以及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超越,生产技术也与先进国家拉开了距离。
韩国鞋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衰落的原因
分析韩国制鞋业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
直接原因在于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导致国际竞争力下降乃至丧失。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工资上涨是不可避免的。但1987年起兴起的民主运动以及韩币升值,给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鞋业以双重打击。1986年至1990年5年间,工人工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1%。因此,面对东南亚等国家制鞋业的竞争,韩国制鞋业失去了国际价格竞争力,导致出口的急剧下降。
根本原因在于从七十年代开始过分依赖订牌生产方式(OEM)进行生产和出口的模式。七十年代中期起以OEM方式出口后,逐渐成为韩国制鞋业生产和出口的主要模式。1990-1993年,95%的鞋制品以上靠定牌生产出口,而且主要依赖几个主要客户,这种从属方式对韩国制鞋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弊端。首先,当制鞋成本上升时,鞋的价格本应随之上升,但由于OEM方式决定了制鞋企业和大客户之间的从属关系,制鞋企业不能单方面决定提升价格,导致效益差;二是韩国制鞋业界自己没有销售渠道,只能依靠几家主要OEM客户下订单。当订单转移时,韩国制鞋业界就束手无策;三是各种核心部件和材料,主要依赖于主要客户的研究、开发和供应,价格也由供应方决定,这种方式严重阻碍了韩国制鞋业进行自主技术开发的努力,同时也往往由于原材料供应出现问题而使韩国制鞋业受到损失。
长期忽视自我品牌创立、海外促销能力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韩国制鞋业衰落的另一重要原因。1962年出口第一批鞋制品后的几十年间,没有成功创立一个知名品牌,也没有成立一家专门促销公司。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创立了几个牌子试图打入美国市场,但为时已晚。此时美国的大品牌已经完全掌握了国际市场,韩国新创品牌已无立足之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的急速成长期,韩国未能及时对国际制鞋业的发展情况及趋势进行研究,未能意识到创立品牌及培养市场开拓能力的重要。二是当时各个制鞋企业均以OEM方式生产出口为主,自创品牌开拓市场,要受到来自主要客户的压力。三是开拓市场的资金能力,即广告费用不足;四是当时企业界的眼光短浅,了解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经验不足。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使韩国制鞋业空有较高品质的产品,而难以打入世界市场。
此外,世界鞋制品需求量十年间增长了十倍,于1990年达到饱和,需求增长缓慢,对韩国制鞋的发展十分不利。外国的进口限制措施加速了韩国制鞋业衰落。
启示
可以看出,韩国制鞋业是随着与世界著名品牌的合作而带来的出口快速增长而崛起,随着这一合作方式的结束而导致的出口的急剧减少而衰落。由于过分依赖于几家主要客户通过OEM方式生产和出口,使韩国制鞋业在新材料的开发、生产技术的研究、市场开拓能力的培养、品牌的创立等方面受到了制约,未能确保拥有品牌和销路这两大关键。当制鞋业失去竞争力主要OEM客户将订单转移时,韩国鞋制品出口无路,加之国内市场十分有限,走向衰落也就成为必然。韩国制鞋业大起大落由极盛到极衰的原因故然较多,但热衷于接受外国知名品牌订货,未能培养出自己国家的品牌占领国际市场,当知名品牌将生产基地转移至中国和东南亚后,韩突然间顿悟,但为时已晚。这一教训可谓沉重,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制鞋业与韩国制鞋业有相似之处。一是我国内企业对于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及人才培养都还很不够。二是部分产品按OEM方式生产出口,我生产企业手中没有直接客户,也不掌握销售渠道;三是我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涨,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不堪承受。从韩国企业对外投资情况来看,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转向劳动力更具竞争力的东南亚国家。随着我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增加,我部分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有最终失去国际竞争力的可能。我们应从韩国制鞋业的兴衰中吸取教训,研究制定对策。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