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韩国鞋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韩国鞋业的衰落
生意社11月10日讯 韩国制鞋业于七十年代初开始快速成长,曾长期在出口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八十年代是继电气电子产品、纺织品之后的第三大出口产业,1990年创下出口43亿美元的最高纪录。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自我品牌的创立和市场开发能力的培养,在八十年代末终因国内工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在短短几年内失去了价格竞争优势,出口逐年递减,每况愈下。2002年出口仅5.77亿美元,2003年5月份在韩国鞋制品贸易史上首次出现逆差,宣告了韩国制鞋业作为主要出口产业时代的彻底结束。
韩国制鞋业在20年间迅速兴起,在10余年间便急速衰落。韩国制鞋业的兴衰,教训沉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韩国鞋业的发展历程
韩国制鞋业的兴起
韩国制鞋业的发展经历了引进期(1970年以前)、成长期(1971-1978)、成熟期(1979-1988)和衰退期(1988年以后)。
1970年以前,韩国制鞋业技术水平和产量都很有限,虽然1962年已首批出口美国,但限于产品质量和市场开拓能力,产品仍以供应内需市场为主。到1970年,制鞋业不过是个出口不足5千万美元、共拥有两万余名工人的行业。七十年代初开始,由于日资的投入制鞋业才得以较快发展,生产能力和规模迅速扩大,出口也大幅增长。出口金额1971年达到 5000万美元,1973年1亿美元,到 1975年制鞋业基本转变成以出口为主、拥有6万多名工人的产业。
与世界著名品牌的合作是韩国制鞋业兴起的关键一步。1974年起,美国耐克、锐步、阿迪达斯等世界著名品牌先后开始在韩国订作生产运动鞋,大力促进了韩国制鞋业的发展,产品质量得到较快提高,使韩国制鞋业逐渐兴起并走向成熟,同时也奠定了韩国作为运动鞋主要供应国的地位。其间,韩国制鞋业也积累了生产技术,原料的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在政府促进出口政策支持下,鞋制品出口进一步大幅增长。
鞋制品的大量出口招来了主要进口国的限制。1977年,最大出口市场美国对韩国鞋制品实施“进口限制措施”,随后,英国、意大利、挪威也纷纷效仿。在美国实施限制措施的四年期间,拥有鞋出口配额的四家大企业得以快速成长,其产品出口量达到韩国鞋出口的80%。但盛况之下,四家企业却未能抓住机遇创立品牌、培养开拓市场的能力,而是将主要精力用于从韩国政府获得成为“综合贸易商社”的许可,错过了良机。另一方面,由于出口受限,韩国制鞋业开始进行产品的升级,同时开始与耐克等世界有名品牌进行技术合作,进行订牌生产(OEM方式)。其结果,产品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的同时,使OEM方式逐渐发展成为韩国鞋业生产和出口的主要模式,也使韩国制鞋业逐渐成熟。
1990年制鞋业在韩国经济占据重要地位,占企业总数的2.7%(占韩国企业数量的第4位),从业人员的6%(第4位),产值的2.42%(第5位),附加值的2.51%(第5位),出口的6.6%,是继电气电子、纺织品之后的第三大出口产业。韩国制鞋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釜山地区,1991年釜山地区制鞋业占韩国制鞋企业数的65.1%,生产线数的76.8%,从业人员的82.8%,出口额的88.4%。制鞋业在釜山地区经济中占有绝对比重,自七十年代初起二十多年间一直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该地区的生产、出口、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该地区的第一大产业,遥遥领先于纺织、钢铁业、造船等其它主要行业。
在世界范围内,以出口额为基准,1991年韩国制鞋业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鞋出口的20%。作为单一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如此比重和竞争力,在韩国产业中是不多见的。韩国制鞋技术和产品质量也达到世界较高水平。
成熟期的韩国制鞋业具有以下诸多特点:是雇用效果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出口的依赖较高,达78%;出口市场偏重于美 、日 、加、欧等国。以生产运动鞋为主,最高时达66%;原材料对进口的依赖较大;主要按OEM方式生产出口,1991-1993连续在95%以上;集中于釜山地区。
韩国制鞋业的衰落
1981年美国对韩国鞋的进口限制到期取消后,更多的企业涉足制鞋业,争夺客户的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大批企业的倒闭。1986年起,韩国鞋制品先后受到了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美国、法国、意大利、芬兰、菲律宾、EC、瑞典、新西兰、等主要出口市场的配额限制。其中,1987年美国、加拿大,1990年EC对韩国的进口限制措施,给韩国制鞋业带来沉重打击。恰逢韩币兑美元的大幅升值、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特别是1987年民主化运动导致的劳资纠纷增加及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涨,导致制鞋业对外竞争力急剧减弱,从此韩国制鞋业进入萧条期,并逐渐衰落。自1990年起鞋的生产和出口大幅下降,每况愈下。1992年时出现大量制鞋业停业、倒闭。为确保竞争力、规避主要进口国的进口限制,制鞋业开始向海外转移。为克服困难,韩国政府、制鞋业界、制鞋业协会等1991年起对制鞋业进行了紧急资金支持以及政策支持,但为时已晚,终未能挽回制鞋业衰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