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鞋:站在十字路口的彷徨
也有很多鞋厂说要离开东莞,但是事实来看,只要他们还在做鞋,就不可能真正离开东莞。经过20年的发展,东莞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世界上每10双鞋有一双是这里生产的。目前年产量约为16亿双,鼎盛时期这里有1800家大小鞋厂,2000多家鞋材、皮革、鞋机配套企业,相关配套商铺3000多家,贸易商及鞋样开发中心650家,材料市场5个,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不仅有着庞大的生产量,也早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从行业资讯、产品设计、原辅材料采购、机械设备、人才培训、生产加工,到展示、销售、物流运输的整个完善配套的体系。李鹏曾跟鞋厂老板们一起去过印度、印尼等地考察,最后的结果是,大部分人还是认为东莞的总体环境哪里也替代不了。
广东省政府从几年前就开始用政策主动引导珠三角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转移,由珠三角中心城市跟迁入地方政府共同合作设立了21个产业转移园,其中东莞各专业镇跟东西两翼的城市共同设立了9个产业转移园。但总体来看,真正动迁的企业也并不多。
李鹏说,据他所知,东莞还并没有出现过鞋业产业链上多家企业一起“出走”的情形。即使是在内地省份或者印度、印尼设厂,那也并不会把东莞的厂关闭,而只会把一些简单的、低档次的、不赶时间交货的产品放在海外或者内地工厂生产,但是高档的、技术含量高的、赶工时的单还是会放在东莞。
就在广交会前后,东莞各镇都举办了行业性的展会,如鞋业、毛纺织、五金、服装等,以吸引海内外的客商看样订货,同时也举办一些行业论坛,集聚企业人士、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商讨发展方向,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也成为热点话题。
对于东莞的传统加工行业而言,由简单的接单生产向上下游分别延伸出品牌、设计、潮流发布、展示、销售、物流、产业孵化等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功能,从“微笑曲线”附加值最低的中间段,向附加值更高的两端进发,已经成为一个共识,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项目、虎门服装产学研孵化园项目等都瞄着这个产业升级服务综合平台方向。
华坚的坚持
3个月前,温家宝总理的到访,让华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华荣成了名人。在温总理面前,他讲到了自己总结的“发展、转型、升级”的六字真言,这也正是目前东莞地方政府力促传统加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
退伍军人出身的张华荣,1996年到东莞创业,12年时间建立起全国最大的中高档女鞋出口制造企业。
在华坚办公室四楼的研发中心,来自意大利的女鞋设计师Moro刚休假回来,坐在一堆女鞋鞋模前设计样板,他的西班牙同事,则去了意大利米兰的时装发布会,去了解最新的市场流行趋势。在6个洋设计师办公室的隔壁,是被华坚内部称为“百码”的地方,华坚的技术人员计划收集10万个消费者的脚部数据,重新制定一套100个码的标准尺寸,以更贴切人体的实际。在这里,技术人员示范着通过脚部扫描形成3D图像和数据,可以实现为消费者定制合脚鞋子。
“定制价格是普通产品的四倍,不过国外定制的做法已经很多,在国内推广也是必然的。”工作人员说。
面对经济衰退和行业订单减少,张华荣很愿意谈管理和效益,以及传统制造业的前途。
在张华荣看来,目前行业不景气,更凸现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大环境好的时候,管理好的工厂跟不好的工厂都可以赚钱,而在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只有上规模、信誉好、技术稳定可靠、内部管理好的大企业能够生存下来。未来要面对的可能是一个行业“洗牌”的过程:“如果现在市场需求是买5双鞋,经济不好变成只买3双,那我们就争取做好这3双。”
广东东莞地区生产的芭比娃娃出厂价为1美元,最后在美国沃尔玛零售价格是 9.9美元,美国人通过制造之外的环节赚走了近9美元。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初级制造业没有前途。对于这个相当流行的说法,张华荣很不以为然:“事实上,我们在企业的利润率方面比我们在美国的销售客户还要高,谁说传统行业没有前途?”
张华荣说,做制造业需要恒心,之前资本市场和房地产机会多的时候,很多的资金都被吸引到那里,对于华坚这样的企业来说,“只对怎么造鞋子很专业,对那些热门的东西不了解,唯一的选择就是沿着我们的专业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