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鞋:站在十字路口的彷徨
生意社11月11日讯 厚街镇濠畔鞋材广场,周边是东莞鞋厂和相关行业集中的地方,李鹏就在这个行业聚集的地方办公,他的身份是亚洲鞋业协会的秘书长,同时也是《亚洲鞋业》和同名网站的主编。在谈话的间隙里,找他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
最近有太多人关注东莞制造业现状和前途的话题,李鹏刚接待了一个来自北京的调研小组。他说自己目前正在一家一家地跑企业,面对面地跟行业内的老板们交流,做问卷调查。
类似鞋业协会这样的行业商会组织,在东莞目前数目比较多,有的是某个行业的,比如鞋业协会、玩具业协会、家具业协会,还有的是分地域的,比如大朗这样的专业镇有自己的毛纺织行业性商会。出任协会主席或者会长的往往是某个大厂的老板,而真正负责办事的可能是副会长或者秘书长。协会每年向入会企业收取一定的会费,同时也依托资源做一些培训、通过掌握的杂志网络等资讯平台发布信息,同时也获取一些收入。
行业协会已经成为东莞各个产业内企业联系的纽带,也被赋予为行业谋集体利益的色彩。行业内企业的很多状况和呼吁都是通过协会的管道传达出来。对李鹏而言,眼下的重要事情就是收集鞋厂经营是亏还是赚的情况,以及对明年形势的判断,同时还要把企业对于出口退税率上调的意愿反映上去。在国家最近出台的这次出口产品退税率上调政策中,鞋类并没有跟纺织、玩具产品一起获得上调。
李鹏说,之前协会也做过一些有关劳动合同法实施和汇率问题的调研,结果反馈上去之后,很受重视,得到有关部门的回应。
一些商会往往跟专业镇政府有一些关系,而一些则是行业性企业组织的。由于服务于行业,行业协会发出的声音,可能跟地方政府的想法有所不同。因此一些更带有专业镇地方政府背景的协会,在敏感问题上往往就不如没有政府关系的协会“敢说话”了。
东莞鞋厂尤其是台资厂规模普遍很大,按照行业内的说法,一条制鞋生产线大约需要400名工人,因此在东莞8000人以上才能算是大厂,五六千人也只能算中厂,4000人以下都是小厂。全球最大的鞋厂,为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代工的台湾宝成集团在东莞高步镇的裕元鞋厂最多时有7万人。
李鹏掰着指头算,从民工荒到油荒、电荒、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反倾销、成本上涨、出口退税率降低,一直到现在的金融危机,东莞鞋厂已经历多次冲击,这其中关门停产多是中厂、小厂,数量有多少还没有统计。
最新的这一波冲击影响确实不能低估,杀伤力来自订单的直接减少,今年欧美市场鞋业的订单下降了10%,而明年形势更不乐观,仅美国市场预测就将减少1.5亿双的需求。规模偏小的600人到2000人这个层面的企业受冲击最大,至于一些规模更小的厂和小作坊,也无所谓关不关,本来就是有单就开工、没单就歇着的状态。
压力还是客观存在的,包括纺织、服装、鞋类等传统行业的出口形势依然很严峻,一位业内人士则预言,在今年做完圣诞节的海外订单之后,一些中小规模的鞋厂可能在春节前关门之后就不再开工了。寻找新的出路,不仅是企业的愿望,也是地方政府的期盼。
走与留的选择
台资常登鞋厂去年底的关闭开始引发了外界对东莞的传统制造业前景的关注,这个4000多员工的厂关门时,与一些小厂留下机器老板跑人,甚至连机器都偷偷搬走的做法不同。老板没有失踪,也没有拖欠员工的工资,并按照规定发放了经济补偿。
企业关厂的原因很复杂,除了亏损和订单缩减之外,有的台资企业是因为老板没有继承人,选择结束生意;有的则是股东觉得经营压力日大而赢利日少结业;合俊玩具厂的倒闭也并不是因为订单和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是因为企业主将资金抽走用于炒股和投资银矿,导致资金链断裂;真正因为金融危机倒闭的,目前还只有一家企业,这家原本经营还算不错的企业,去年不幸把大量的资金交给雷曼兄弟去做投资,最后因为血本无归而关门。
事实上,行业内人士有种说法,选择关门的往往是那些刚开没有几年的厂,因为还没有来得及赚着钱,那些开的时间长,规模大的厂,即使目前经济不好暂时不赚钱,也会坚持做下去。
在服装生产最为集中的虎门镇,之前曾有传言说有上百家上下游的台资企业一起离开,但官方数据显示,虎门上规模服装企业还有1200多家,从业人员多达35万。在虎门黄河时装城周围一公里,都是服装批发市场,依旧人头涌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