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分析国内外印染废水脱色处理技术概要


http://www.texnet.com.cn  2008-11-11 10:24:33  来源: 慧聪网 收藏

  1.概述

  生意社11月11日讯 纺织印染染色废水,水量大,色度高,成分复杂,废水中含有染料、浆料、助剂、酸、碱、纤维杂质及无机盐等,染料结构中胺基化合物及铜、铬、锌、砷等重金属元素,具有较大的毒性。目前染色加工过程中的10-20%的染料排入废水中,严重污染环境。随着染料工业的发展和印染加工技术的进步,染料结构的稳定性大为提高,给脱色处理增加了难度,目前印染废水的脱色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废水处理中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多数印染厂采用化学处理与生化处理相结合的方法,生化处理采用微生物法降解染料分子和有机物,但是生化处理过程中有害分子降级速率低,设备投资大,运行费用高,因此,选择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处理方法成为印染废水脱色的研究重点。除生化法外,其它物理化学或化学脱色如吸附法、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膜法、混凝法等,都有大量研究及应用的报道,但是处理效果都不十分理想。

  2.国内外印染废水处理工艺概要

  2.1吸附脱色

  吸附脱色的一个主要优点是通过吸附的作用可将染料从水中去除,吸附过程保留了染料的结构。活性炭作为一种优良吸附剂早已广泛应用于水处理中,至今仍是有色印染废水的最好吸附剂,活性炭对染料具有选择性,其脱色性能顺序依次为碱性染料、直接染料、酸性染料和硫化染料。活性炭价格昂贵,加之再生困难,因此一般只应用于浓度较低的印染废水处理或深度处理[1]。分子筛、活性铝、颗粒活性炭(GAC),硅藻土和锯木屑可以用作分散性染料1260的吸附剂,但是活性炭去除色度和COD的效果最好[2]。用蒙脱土作为吸附剂处理印染废水,其脱色率与COD去除率分别可达90%以上和96.9%[3]。吸附剂的最大问题在于难以实现现场再生。S.Karcher[4]研制了一种新型可再生的吸附剂CUCURBITURIL,它是由甘脲和甲醛缩聚形成的一种环状缩聚物。经大量实验表明,该物质无毒,并且在钙离子浓度1-100毫摩尔/升,溶液中盐的总浓度小于100-1000毫摩尔/升时,可以得到高的吸附量,残余色度很低。

  2.2氧化还原脱色

  借助氧化还原作用破坏染料的共轭体系或发色基团是印染脱色处理的有效方法。除常规的氯氧化法外,国内外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臭氧氧化、过氧化氢氧化、电解氧化和光氧化方面。

  臭氧是良好的脱色氧化剂,对于含水溶性染料废水如活性、直接、阳离子和酸性等染料,其脱色率很高;对分散染料也有较好脱色效果;但对其他以悬浮状态存在于废水中的还原、硫化和涂料,脱色效果较差。Matsui等[5][6]的研究结果表明偶氮染料更易于被臭氧氧化脱色。臭氧用量与偶氮基团数量有关,如对于0.1mol/l的直接红2S、直接黑2S其需臭氧量分别为80、130mg/l[7]。臭氧氧化也可以与其他处理技术结合应用。如用FeSO4、Fe2(SO4)3及FeCl3凝聚后再用臭氧处理可提高脱色效果[8];臭氧--电解处理可使直接、酸性染料的脱色率比单纯臭氧处理增加25~40%,对碱性及活性染料增加10%[9]。臭氧加紫外辐射或同时进行电离辐射也可提高氧化效率[10]。由于臭氧氧化对染料品种适应性广、脱色效率高,同时O3在废水中的还原产物以及过剩O3能迅速在溶液和空气中分解为O2,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因此O3脱色技术具有一定的工业化应用前景。目前臭氧氧化的主要缺点是运行费用相对偏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印染  技术工艺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纺织科技
进入纺织科技>>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