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行业告急 5地丝绸商求援商务部
[绸都告急]
生产越多亏损越多
11月11日,四川南充,阴云笼罩,寒意浓浓。这里是全国四大蚕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四川最大的丝绸工业中心,被誉为“中国绸都”。走在街头,不时可见丝绸产品专卖店,但顾客寥寥;提起丝绸,南充人颇感自豪——3000多年的蚕业历史,上百万的蚕农,还有近千万美元的丝绸制品出口额。在南充市县级规划的12个工业集中园区中,有10个属于丝绸生产基地,丝绸业在南充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工厂变成了负担
下午4时,任佳伟正在综合办公室与员工聊天,近半个月的“怪异”行情让他异常焦虑。
跌势凶猛,令自掏腰包建厂的任佳伟“亏了血本”。佳伟丝绸于2007年建成投产,拥有400名员工,占地面积32亩,总资产3600万元,所产生丝多走出口渠道,每年出口额在200吨左右。
原本指望大赚一笔的工厂,如今成了任佳伟的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8~9月,他以每吨4。3万~4。5万元的价格进了100吨干茧(鲜茧经处理后的初级产品,经处理后做成生丝,100吨干茧能制25吨生丝)。
100吨干茧刚刚进库,干茧、生丝价格便开始狂跌,“原先18万元/吨,现在每吨只有13万元左右”,任佳伟说,即使能够产出25吨生丝,他也已经亏掉了300多万元。
“亏损300多万”,成了任佳伟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他在这行摸爬滚打了20多年,从未遭遇过如此惨亏。“老板现在天天都呆在工厂,”佳伟丝绸一员工说,任老板以前还常出去应酬,现在却常和员工一起吃饭,人也憔悴了不少。
任佳伟现在仍坚持生产,尽管自知“多生产就多亏钱”,他更担心的是员工:万一企业撑不下去了,400名员工咋办?
“心里很着急,不知道要跌到啥时候!”四川多家丝绸企业表达了同样的焦虑。
每天紧盯着价格
11月11日,南充市光彩大市场一片冷清。记者来到坐落于市场北区的四川嘉兴丝绸有限公司,发现二楼办公区的12间办公室中,只有3间能见到人影,一楼的丝绸制品销售区内,更是路断人稀。
嘉兴丝绸经理罗闻一说,他们已停止收购最后一季的蚕茧,“市场不好,订单少了许多,生产一吨就亏一吨”,嘉兴丝绸的工厂已经停产了。两年前进入该公司的他,主要负责销售工作,当时产品很好销,但最近两年销量不断下滑,各路商家竞相压价,他感到“压力很大”。
“每天紧盯着价格。”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营销部经理杜勤怀介绍,作为南充市丝绸行业的龙头企业,该公司近3000人的工厂仍在坚持生产,自价格暴跌后,压力与日俱增。南充多家企业负责人说:“一旦六合停产,整个南充丝绸行业就算被彻底击垮了”。
[远虑成真]
桑农纷纷砍树“转行”
除了订单减少、企业停工等近忧,丝绸老板们的“远虑”不幸也成为了事实——桑农开始砍桑树了!
嘉兴丝绸经理罗闻一告诉记者,据他所知,全国部分地区已经出现砍桑树的情形,“桑树培育期为3~4年,养活一株不容易,现在砍掉了,以后咋办?”
种桑树赚不到钱
11月11日18时,记者从南充市区驱车向东南方向行驶7公里,来到文峰镇乌桥村三队,上百亩桑园跃入眼帘。途中,一块“千年绸都第一坊”的标牌在飒飒秋风中孤独地矗立着。因为过了收蚕茧的日子,无法看到郁郁葱葱的桑树,与往常相比,这里多了一丝萧条。
天色已黑,60多岁的党大爷仍在公路旁一小块田地里忙活。“不种桑树了。”党大爷叹道,今年茧子价格跌得很凶,除去化肥、农药等成本,不划算,他要拔掉桑树种小麦。说罢,他摘掉身旁的桑树叶子,一个锄头下去,撒上几颗胡豆,然后埋上土。20多年前,党大爷种的是玉米,后因茧子好卖而改种桑树,一种就是20多年。
儿女在外打工,党大爷和老伴守着家里的1亩多地,种了2000多株桑树。党大爷说,虽然今年行情不好,但质量好一点的也能卖到12元/公斤左右,去年最高时的价格是18元/公斤左右。“但鲜茧扣除湿重后,每公斤价格要降3元左右,赚不到钱。”
有的改种了油菜
今年10月,党大爷将69公斤鲜茧卖给收购站,卖了800多元。“去年下来,靠养蚕只挣到2000多元钱,”党大爷非常丧气。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老两口一个月需要四五十斤大米、二三十斤面粉,一个月下来仅买大米和面粉就需100元左右,“剩下的800多元怎么够花呢?”说到动情处,党大爷不断咳嗽,他说自己身体不好,平时看病的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