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月度报告(10月)
生意社11月18日讯 10月份,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市场的恐慌心态加剧,各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救市行动,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但短期效果尚不明显。棉花采摘进入高峰期,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纺织企业需求不足、棉花企业谨慎收购,市场短期内供大于求,同时对未来预期悲观,国内外棉花期现货价格均大幅度走低。为保护棉农利益、稳定国内棉花市场,国家加大了收储力度,但并未控制住棉价下滑局面,当月现货价格每吨下跌逾千元。
一、经济运行放缓趋势明显,国家重大举措刺激内需
10月份,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日趋严峻,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步向实体经济渗透,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进一步走低,各国经济和投资者、消费者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而从国内看,受国际大环境影响,经济也呈现出放缓的趋势,特别是对出口依存度较高的纺织工业等,主要指标增速明显下滑,有的商品出口出现负增长。
为了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中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也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通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10月央行连续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显示出国家货币政策由“从紧”向“宽松”转变的走向。在棉花和纺织方面,国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减轻纺织企业负担,稳定国内棉花市场,也连续出台了收储122万吨2008年度棉花和再次上调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1个百分点等政策。
二、收购进度迟缓,现货价格下跌加剧
10月份棉花采摘进入高峰,但收购进度却大大低于往年同期。本年度以来棉花价格加速下跌,导致棉农惜售、轧花厂慎收、纺织厂慎购,市场形成僵持局面。尽管10月份由于籽棉存量增加、收购价格进一步走低,一些棉农惜售心态有所缓解,但部分亏损收购企业却停止收购,甚至提前归还了农发行贷款。据中国棉花协会监测,截止10月末,除新疆由于收储原因收购进度尚可外,其他大部地区进度远远慢于去年同期,全国平均收购进度仅过三成,较去年同期减缓两成以上。
虽然新棉上市量不如往年多,但由于纺织企业采购谨慎,阶段性供大于求的矛盾更趋尖锐,加剧了皮棉市场的弱势局面。一方面纺织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市场份额及生产销售明显萎缩,为减少库存棉花价格损失,对棉花需求持续下降;另一方面,棉花加工企业加紧销售以尽快释放风险,纺织企业采购赊欠普遍,账期呈延长趋势。
为稳定国内棉花市场,国家分两次投放收储计划122万吨,首批22万吨为新疆棉,第二批100万吨包含内地棉。收储对新疆棉价起到了支撑的作用,10中下旬后新疆棉到厂价格趋于平稳,部分地区甚至小幅反弹,但是由于内地棉10月尚未开始收储,且收储仅限于大包棉,质量要求较为严格,内地棉价下滑速度未被遏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