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融危机下对化纤行业发展的新认识
生意社11月19日讯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实体经济的运行,而纺织行业是受此次冲击比较严重的行业。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加快,我国纺织产业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可能已突破60%,作为纺织产业的基础材料制造业——化纤行业必将受到更大的冲击,可以这么说,纺织化纤行业的冬天已经来临。应对金融危机,快速扭转局面,是国家、行业以至各个企业当前最为紧迫的事务,除此之外,我认为,更应该关注我国化纤行业本身存在的诸多发展问题,应该在这次金融危机面前重新认识我们的行业及其发展。我在此阐述一下一些新的观点:
1、化纤产业生产周期需重新定义
传统认识中,工业中的生产周期是指产品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经过加工,到产品完成,验收入库为止的全部时间。
在化纤行业中,这样的认识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与现代价值链的概念完全脱节,它没有考虑到采购成本的变化,存货、在制品、库存品的减值以及非现金结算的损失等因素,而这些恰恰是影响利润水平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当前这样的特殊时期。所以,我认为,化纤产业生产周期应包含采购周期、制造周期、库存周期以及结算周期。从供应链流向来定义,生产周期应当是“采购→制造→销售”联成一体的一条完整的供应链,而完成整条供应链所有环节所需的时间才是一个生产周期。从价值链流向来定义,生产周期是指与该产品有关的资金流从开始到结束所需的全部时间。
之所以要这样来定义生产周期,是因为这与企业经营是为了创造最大利润这个终极目标相一致的。在产品相关的全部资金流没有完全终止时,是不能认为一个生产周期已经结束了。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历史条件下,化纤生产周期的长短往往取决于PTA、乙二醇存货周期、产成品的库存周期和内外贸易的结算周期,而这些周期越长,额外成本就越高,风险就越大,产品利润水平就越低,企业的经营状况就越困难。
2、供应链管理和支付体系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核心
目前,绝大多数化纤企业所谓的供应链管理本质上就是简单的采购管理,而采购管理的基本做法依然是传统的下单采购模式,很多又只是建立在简单沟通的低层管理基础上,很难真正做到以价值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现代原材料交易模式是越来越前瞻化,因此就形成这样的情景:供应商用做期货的方式来控制企业的仓库,而企业却在用炒股票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库存,这样就导致了原料供应商把存货时间损失和风险完全转嫁给化纤制造企业。而化纤企业在纺织产业链上又属于中间环节,受制于两头,不得不承担更多的利益损失和经营风险。
真正的供应链管理要做到三件事:一是选好供应商,把好第一关;二是对供应商进行分级管理,优胜劣汰;三是重点维护战略供应商,成为战略伙伴,共担经营风险。
此外,物流与资金流是永远分不开的,供应链管理就必然涉及到支付方式,当前的支付体系,一般采用“定金+分期付款”的方式,在特殊时期,比如现在,可能采取延期付款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供应商的经营困难,也会削弱双方的战略合作关系,更谈不上共担风险了。这样的支付体系,大大降低了资金的流动速度,不仅给供应商制造了困难,也为企业埋下了影响长期发展的苦果。因此,尤其在困难时期,更应采用更先进、更简便、更快捷以及更低成本的现金先行支付和现金及时支付的支付体系,加速资金流动,维护资金链的弹性不致断裂。而且,支付体系创新的成效必须以“Q(质量)、C(成本)、T(时间)、A(柔性)”来衡量。
3、化纤企业应谨慎看待“拉长纺织产业链”
“拉长纺织产业链”成为时下以纺织为主导产业的地方政府发展地方工业的基本政策导向。对于以纺织产业为主导经济的盛泽镇地方政府而言,拉长纺织产业链有其多项预期的好处:可以扩大镇级工业规模总量,促进当地就业;增加地方税收,增强地方财政能力,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可以强化纺织核心产业,增强配套产业能力;加速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推动科技发展;提高地区纺织产业的综合抗风险能力。
对整个纺织行业也会产生诸多的利好,然而,对于大多数化纤企业来讲,这些好处未必会反映到企业层面,相反,由此引发的不利因素却可能有所加剧。
首先,化纤企业拉长纺织产业链,必然要求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企业运营也需要更多的流动资金,资金压力将进一步加剧,营业风险和财务风险将会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