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轻纺城的成功之路
一晃15年就过去了,已经在庞大的浙江市场中站稳脚跟的宁波轻纺城,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如今它已拥有服装、窗帘、灯具、鞋类、家私、板材、百货、副食等12个专业交易区,以及针织内衣、通讯器材、床上用品、化妆品、玩具等5条特色街,4000余个交易摊位,占地面积达到了10万多平方米,日均客流量4-5万人……
轻纺城是如何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昨天再次走进宁波轻纺城,了解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轻纺城发展谋略。
B.不让“轻纺”捆住手脚,构筑多个专业市场
在市场经济下,轻纺城的定位只能根据市场需求来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定
“要摆脱空壳市场的危机,就不能死抱着‘轻纺’二字!”在不断聚集人气的同时,轻纺城的决策层们,最终作出了这个正确的抉择。
吴敬良董事长在回忆起这段创业历程时说,当时的考虑是,既然不能依靠“市”来兴“场”,为什么就不能以“场”来旺“市”呢?经过反复论正,集思广益,轻纺城的创业者们大胆拟定了“根据市场需求定位,放开经营范围,以多个专业市场互为补充,滚动发展,形成一个大的市场群体”的新的发展思路:“通俗地讲,只要是允许在市场卖的,都可以来轻纺城内销售。”
于是从1994年开始,又一次全面的招商工作铺开了。1994年,成功引进温州鞋城、服装专业市场;1995年,引进灯具城、家私城、窗帘等专业市场;1996年后引进广东布料、海宁皮装、板材和家电专业市场……加上副食、百货、五金装潢等等,一下子形成了12个专业交易区、5条特色街。这种以多个专业市场构筑“城中城”特色的市场模式,使宁波经纺城既具备专业市场的专,又兼有大型商场的全。
庞大的市场群体,确定了轻纺城在宁波商界的地位,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于这一现象,吴敬良董事长说,轻纺城的定位,并不是哪个人就能说了算的。在市场经济活跃的今天,轻纺城的定位只能根据市场需求来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定。
正是这种“不让‘轻纺’捆住前进步伐”的思路,一下子盘活了轻纺城的市场,前六年和后六年的变化十分明显。这主要也体现在轻纺城摊位招商和市场人气上,前六年摊招商只达到80%,现在接近了100%。
如今的轻纺城已经成了宁波市区西南部的一个“地标”,很多人都知道轻纺城的地点,就连周边一些楼盘开盘,也都用“轻纺城附近”作为广告,因此,吴敬良说,“宁波轻纺城”的名字应该还要被一直延用下去。
C.严格执行监管制度,保证优质实惠
轻纺城与市区高档商场属于不同的定位,需要多种的档次和分类
孙欣娟就住在轻纺城附近的石碶镇上,七八年来,她都是去轻纺城购物的。
“只要是生活中用得到的,在轻纺城里几乎都能买到。”孙欣娟说,令她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些品牌服装。“我在市中心的一些大型商场里看到了和轻纺城同样的品牌专卖店,但价格要高出很多,原来还怀疑轻纺城的产品是否存在冒牌的问题。但后来一打听,发现两个地方的服装是完全一样的。”孙欣娟说。
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也证实了孙欣娟的说法。轻纺城里很多服装品牌专卖店里销售的产品,同市区大型商场里的完全一样,它们都来自同一进货渠道,就连代理的老板也都是同一人。至于轻纺城与外头巨大的差价,则是因为来自轻纺城很低的铺位租金。
“优质和实惠,永远是我们轻纺城的宗旨。”吴敬良说,他始终认为,轻纺城与市区高档商场属于不同的定位。“几万元一件的衣服,有其消费群体;而一百多元一件的衣服,在中国有着更大的市场,商品价格低不等于市场档次低。”吴敬良说,社会本身还有大量低收入人群,如果所有人都做高档品牌,做高档生意,就没有了占主导地位的消费群体。轻纺城地处城乡接合部,人口构成多样,辐射范围在宁波及周边地区,需要的就是多种的档次和分类。当然,市场定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就目前来说,轻纺城精品服饰区生意相当不错,白领消费者也不少,形成了高档服装的消费氛围。
除此之外,商家信誉及商品质量问题,也一直是宁波轻纺城长期以来的管理重点,它也为轻纺城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记者了解到,工商、消保委等部门,目前都有工作人员常驻轻纺城,而从那里反映出的情况显示,轻纺城的消费环境还是非常过硬的。
另外,在商品质量方面和监管方面,轻纺城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出台了“市场预赔保证金”、“进货台账制”和“经营户不良行为记录”等制度,并严格执行。“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在轻纺城买东西的市民,购物袋可以拎得更放心,这也是轻纺城能有今天成就的重要原因。”吴敬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