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纺织业:突围应对危机
1998年1月23日,贯彻国务院“压锭、减人、增效”战略的第一锤,在中国最古老的机器纺织企业上海申新纺织第九厂敲响,重达600吨的5.5万纱锭被送进炼钢炉。
陈春馥,当年百年老厂申新九厂敲响全国纺织压锭第一锤时的老厂长,现在申南纺织公司的中方执行董事和副总经理,正面临着他职业生涯的第二次企业转型。不过申南已经确定发展蓝图,引入三产业态,给2.5万平方米的老厂房带来“第二次生命”。千般不舍,终归平静,他深知,这样的调整已撼动不了上海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
但是,曾经的压锭却撼动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上海母亲工业的纺织业,是全市产业支柱利税大户。历史的嬗变,有着潜移默化的累积效应,其能量会在转折那一刻振聋发聩。1992年,拥有50万职工的上海纺织工业利税降至13亿元;而只有2.4万职工的汽车工业,利税突破14亿元———上海纺织的龙头地位被一举取代,纺织大调整序幕就此拉开。
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是不可扭转的规律。历史似有轮回,只是情境大不相同:对纺织内部而言,局部的调整只是能级提升的小变奏;对上海经济而言,纺织的未来更应成为城市时尚的风向。
上海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已经实现战略突围,第二产业“一枝独秀”的局面被二三产业“双引擎发动机”打破,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已经超过半壁江山。而纺织无疑是上海成功突围的先行者和奉献者。起起落落大浪淘沙,是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重温历史,不是因为怀旧,而是需要理性,回味那段转型期的思索和激情,或许能为下一个30年的改革开放留下些什么。
顺势而为赢得时机
感情左右不了经济规律,如果不痛下决心让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腾飞,上海将痛失发展良机,改革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申南纺织成立于1992年,是申新九厂与香港南洋集团共同投资的沪港合资企业,主要生产牛仔布,产品出口美国市场。申南的转折点,始于2007年5月,之前每年盈利,之后月月亏损。它的调整,外因是重要方面,内因同样不能回避。原来,申南生产的牛仔布比较粗犷,而现在的市场需求讲究细腻,“如果我们的产品结构早两年调整,也许就好了”。
适者生存,主动应变,永远都是真理。作为老纺织的陈春馥清楚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一次法国代表团来申新九厂参观,很有感触地说了句“这家厂已相当陈旧”。当时谁也没有在意,直到纺织开始关停并转的大调整,回想起来才有所悟,“陈旧”的厂子其实早有隐患。
现在回过头去看,纺织的调整压锭,实在是智慧的决策。时任中国纺织总会会长的石万鹏在1998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央之所以要把纺织工业作为国企改革和解困的突破口,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纺织行业现状所决定的。纺织的困难在国有工业中“表现最突出”,从1992年开始全行业连年亏损,亏损面高达53%,居全国各行业之首。当时国企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沉重的历史包袱,过多的富裕人员”等问题,如果纺织工业能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必将起到鼓舞人心带动全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