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行业体制改革:水至深处始见鱼
1992年5月,中冠印染有限公司在全国印染行业中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造,更名为深圳中冠纺织印染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纺织印染业第一家上市公司。1998年到2000年,针对大中型国有企业严重亏损的状况,国家开始实施国企3年脱困攻坚计划。3年攻坚,减轻了国企的负担,促进了国企优胜劣汰,实现整体扭亏为盈。而3年攻坚的突破口,恰是纺织行业。
突破口战役,对于纺织这一传统行业而言,是一次观念和体制的革命。在这场战役中,纺织行业压掉了近1000万落后棉纺锭,分流职工120万人。“压锭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敲掉了计划经济的脑袋,带来了观念的转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时任中国纺织总会压锭调整扭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他说:“经过‘壮士断腕’的艰苦实践,今天的纺织行业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了更高层次的发展,收获了新的财富。”压锭调整后,中国棉纺织行业的所有制结构得到优化,国有比重大幅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落后生产能力基本淘汰,90年代的先进设备占到全部设备的1/3。轻装后的棉纺织行业开始在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能培训、创新发展、国际合作等方面全面冲刺。
行业管理体制
随市场经济而变
1978年1月1日,国家重设纺织工业部,开启了纺织事业发展的新纪元。1982年7月11日,纺织机械的生产由纺织工业部归口管理。国务委员薄一波称赞这是机构改革后的一件新事物。1986年11月29日,服装行业正式划归纺织工业部管理,标志着以服装为龙头带动整个纺织工业发展的“大纺织战略”的开始。
以上机构改革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根据市场经济规律重新配置行业管理资源的过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纺织行业的管理部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又经历了多次变革。
2001年2月21日,北京东长安街12号,国家纺织工业局的牌子平静地摘下。与国家纺织工业局同时撤销的还有另外8个由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历史性标志。
新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史,会永远记载几个历史性名词:纺织工业部——中国纺织总会——国家纺织工业局。它们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见证。
上世纪90年代,纺织行业的高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它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纺织行业已从急需发展的关键性行业成为亟待改组改造的行业。同时,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使纺织行业的经济成分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传统管理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这种变化。加上纺织行业社会化、市场化依存度不断提高,日益缩小的计划范围、日益扩大的市场作用、不断加强的企业自主地位,都对纺织行业的管理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改革开放30年来纺织行业体制改革全程的见证者和实践者,曾任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原中国纺织总会副会长、原国家纺织工业局局长等职,现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的杜钰洲笑称自己“改革越深入,官位越小”。
杜钰洲认为,2001年“撤局建会”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最彻底、最深刻的一次机构改革,标志着政府管行业、计划配置资源发展工业的时代结束,以市场配资源、振兴民族工业新时代的开始。他指出,撤销9个委管国家局,并不意味着包括纺织在内的传统产业在走下坡路,相反,中国传统产业将在新体制下更快地吸收新兴科学技术,实行产业升级,以更强的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这也让行业协会增强了紧迫感,开始认真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找准自己的位置,履行和发挥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