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代表廉价挖掘服装色彩增加价值
生意社12月27日讯 我国是纺织服装生产大国,每年的纺织品出口量占世界总量近1/3。我国的纺织服装业也是所有行业中最产业化的,拥有成熟的供应链和充分的市场化机制。然而,悉数我国的纺织服装品牌,没有哪个品牌堪称世界名牌,也没有哪个城市可以与巴黎、米兰、伦敦、纽约媲美时尚之都,“中国制造”代表低端和廉价。
为什么我国如此庞大的纺织服装行业却没有相配的高端品牌,因素有很多,经济的、历史的、文化的等等,但缺乏创新一定是其中的一个。同样的原材料,我们生产出的服装,价格只有世界品牌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从原材料到成衣之间的价值创新拉开了二者的差距。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进行创新,那么如何创新?如何挖掘供应链中的高附加值?从色彩着手,或许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美国2007年整个纺织服装产值是990亿美元,就业人口是55万人,人均产出约18万美元;中国去年行业产值是4190亿美元,就业人口1069万人,人均产出约3.9195万美元。
再看我纺织服装行业目前面临的形势:
《劳动合同法》实施,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一点大大削弱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依靠廉价劳动力取得的价格优势;
2005年7月以来,三年内人民币升值了约20%,进入2008年,人民币更是频频升值,依靠对外出口谋利的部分纺织服装企业订单锐减,受到重创;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从13%下调到11%,对本已风雨飘摇的纺织行业来说,这项政策不啻于雪上加霜。
银根紧缩,企业融资困难,对中小纺织企业的生存产生巨大威胁;美国次贷危机加深,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全球经济不景气,纺织业也逃脱不了。
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进一步挤压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原本就薄的利润空间。
可以说,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正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2008年6月,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的一期节目明确指出:为数不少的停产纺织服装企业“预示着一个企业倒闭潮的到来……”。这个说法有些夸大,但确实反映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处在生死关头。
7月3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通知,从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纺织服装企业终于松了一口气。
然而,政策救急不救贫,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只能缓解企业目前的危机,并不能解决企业面临的根本问题,从长远来看,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真正应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