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出口
2009年我国出口前景堪忧
2008年以来,我国出口处于内外交困的复杂局势下,多重因素交互作用,推动出口持续下滑。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类因素:
第一,成本因素。一是原材料涨价。在2008年8月份以前,由于全球初级产品连续几年持续涨价,我国出口企业的原材料、能源价格不断攀升,挤压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二是劳动成本上升。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2008年2月开始实行新的《劳动合同法》,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用工成本,据估计,劳动成本平均上升约20%左右。三是环境成本上升。随着市民环境意识的不断觉醒,地方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出口企业治污费用或交纳的排污费相应上升。
第二,出口企业融资困难与融资成本上升。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各国面临的老问题,在宏观经济紧缩和银行商业化倾向加强的形势下,中小出口企业融资更为困难。一些出口企业转向民间借贷市场,其贷款利率高达20%甚至更高。
第三,出口政策调整的打击。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为了实现“压顺差”的目标,政府调整了多项出口政策,包括降低出口退税率、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加工贸易保证金从“空转”变成“实转”、增加加工贸易限制类产品目录等。这些政策调整既增加了出口企业的成本,更动摇了出口企业的信心。
第四,汇率的影响。人民币自2005年7月21日重新恢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人民币升值逐渐加速,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约6%。人民币单边升值不仅提高了出口成本,而且由于企业无法规避汇率风险,不敢签订时间较长的订单。7-9月份,由于美元对欧元等其他主要货币升值25%以上,人民币有效汇率加速升值,按国际清算银行的计算,2008年前三季度人民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分别为第一季度0.62%,第二季度1.7%,7月-9月升值了7.38%。其中三季度有效汇率升值幅度超过了此前汇改以来累计升值幅度。
第五,外部需求萎缩。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露端倪,愈演愈烈,2008年9月以来,演变成了“近百年来最严峻的金融危机”(格林斯潘语),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逐步加深,但尚未充分显现,世界经济增长继续放缓,美欧日等先进经济体的需求进一步减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1月份预计,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07年的5%下降到2008年的3.7%和2009年的2.2%,2009年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将出现负增长;全球贸易增长率将从2007年的7.2%下降到2008年的4.6%和2009年的2.1%,2009年发达经济体的进口将出现负增长。发达国家出现了通货紧缩,进口商不敢签订大的进口订单。
上述因素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处于变化之中。自8月份以来,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全球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回落,国内失业率快速上升,影响出口企业的成本因素已经大大缓解。各级政府出台了多种措施,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与此同时,央行调整货币政策,连续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取消了贷款的规模限制,出口企业的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但依然面临不少困难。自8月1日上调出口退税率以来,贸易政策调整方向由去年的打压转为刺激,政策环境有所改善。下半年以来,虽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较为稳定,但由于美元升值,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升值,升值对出口的影响有所加剧。与上述因素相比,外需萎缩的影响凸显,对于未来实体经济的走势判断尽管有分歧,但主流的判断均认为2009年三、四季度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增长才会触底,并且呈现“U”现走势,意味着我国出口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外部需求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