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所:金融危机对棉花生产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3、成本大幅上涨,收益下降七到八成
一是各月价格一路下滑,跌幅两成多。新棉价格高开低走,一路下滑,棉农籽棉售价从9月的5.44元/千克下降到12月的4.76元/千克,减幅20.7%。与2007年相比,9-12月的减幅分别为2.3%、20.5%、26.9%和25.4%。其中11月下旬内地一些产区籽棉售价下降到4.0~4.4元/千克,还有下降到3.6~3.8元/千克的最低水平。
二是植棉收益大幅减少至八九成,蒙受巨大损失。到11月中旬,全国植棉收益减少87.1%,生产成本上涨150元/亩、单产降低2%,籽棉售价5.0元/千克,减幅16.7%;主产品产值1218.0元/亩,减幅18.3%;植棉收益净减423.65元/亩,净收益仅62.9元/亩,全国有60%的棉田处于亏损状态。到12月,植棉收益减少101.5%。由于售价下降到4.76元/千克,减幅20.7%;单产低于预期减幅为3%,主产品产值下降到1147.6元/亩,减幅达23.0%,净收益为负的7.5元/亩。植棉收益蒙受巨大损失,按植棉面积8789万亩测算,主产品减收从11月的372亿元增至12月的434亿元。
二、当前棉种市场疲软,棉花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由于金融危机正在向我国实体经济蔓延,目前棉花市场“萧条”,加上“卖棉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尽管良种棉补贴实行普惠制,然而大宗农产品扶持政策存在着不平衡性,生产信心不足。据近期对规模棉种企业的调查,棉种出库量减少一半,而分销市场基本没有启动,生产形势很不乐观。关于植棉面积,乐观估计将减20%~25%,悲观看法将减30%。据了解,一些集中产棉区面积将减50%。
三、保持棉花生产相对稳定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是棉花消费大国,消费基数大是最主要特点,稳定面积对保障棉花基本供给事关重大。保障国内居民需棉650万吨,植棉面积8000万亩。在金融危机面前,也有机遇和许多有利条件,党中央号召保证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增加农业投资,各种农业补贴增加到1200多亿;棉花良种补贴全面覆盖。但从减轻危机对棉花生产的冲击来看,国家还要加大救市和扶持生产的政策力度,狠抓科技兴棉。主要措施:
(一)政策扶持,扩大收储,出台最低保护价,稳定植棉面积
1、扩大收储,加快收储进度,彻底解决“卖棉难”是棉花生产的头等大事。尽快收购农民手中40%的籽棉,保持“328”级籽棉2.6元/斤的收购价,尽可能地减少植棉损失。
2、出台最低保护价是力保植棉面积稳定,减轻危机冲击的重大举措。2008年10月,提高水稻和小麦的最低价,新增东北玉米、大豆和长江油菜,惟棉花没有列入。建议像重视粮食一样重视棉花生产,出台棉花最低收购价。同时建议将棉花列入农资综合补贴。
3、看好国门,控制进口。近期国内棉价高于国际市场,除品质结构性短缺需要进口以外,应控制一般商品棉进口,滑准税的税率不能降至3%。
(二)科技兴棉,提高单产,改善品质,降低成本,促进增效开展棉花高产超高产、低产到高产和棉麦双高产示范活动,两熟北移,推广一批优势转Bt基因棉花新品种和杂交种,推广合理密植、简化管理、测土施肥、节水灌溉和防治病虫害等简化节本植棉新技术,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狠抓科技培训,落实科技兴棉计划,今冬明春要加大培训力度,送技术进村入户,进农家大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 毛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