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鞋业兴衰对中国制鞋行业的启示
生意社1月7日讯 韩国制鞋业于七十年代初开始快速成长,曾长期在出口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八十年代是继电气电子产品、纺织品之后的第三大出口产业,1990年创下出口43亿美元的最高纪录。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自我品牌的创立和市场开发能力的培养,在八十年代末终因国内工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在短短几年内失去了价格竞争优势,出口逐年递减,每况愈下。2002年出口仅5.77亿美元,2003年5月份在韩国鞋制品贸易史上首次出现逆差,宣告了韩国制鞋业作为主要出口产业时代的彻底结束。
韩国制鞋业在20年间迅速兴起,在10余年间便急速衰落。韩国制鞋业的兴衰,教训沉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韩国鞋业的发展历程
韩国制鞋业的兴起
韩国制鞋业的发展经历了引进期(1970年以前)、成长期(1971-1978)、成熟期(1979-1988)和衰退期(1988年以后)。
1970年以前,韩国制鞋业技术水平和产量都很有限,虽然1962年已首批出口美国,但限于产品质量和市场开拓能力,产品仍以供应内需市场为主。到1970年,制鞋业不过是个出口不足5千万美元、共拥有两万余名工人的行业。七十年代初开始,由于日资的投入制鞋业才得以较快发展,生产能力和规模迅速扩大,出口也大幅增长。出口金额1971年达到5000万美元,1973年1亿美元,到1975年制鞋业基本转变成以出口为主、拥有6万多名工人的产业。
与世界著名品牌的合作是韩国制鞋业兴起的关键一步。1974年起,美国耐克、锐步、阿迪达斯等世界著名品牌先后开始在韩国订作生产运动鞋,大力促进了韩国制鞋业的发展,产品质量得到较快提高,使韩国制鞋业逐渐兴起并走向成熟,同时也奠定了韩国作为运动鞋主要供应国的地位。其间,韩国制鞋业也积累了生产技术,原料的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在政府促进出口政策支持下,鞋制品出口进一步大幅增长。
鞋制品的大量出口招来了主要进口国的限制。1977年,最大出口市场美国对韩国鞋制品实施“进口限制措施”,随后,英国、意大利、挪威也纷纷效仿。在美国实施限制措施的四年期间,拥有鞋出口配额的四家大企业得以快速成长,其产品出口量达到韩国鞋出口的80%。但盛况之下,四家企业却未能抓住机遇创立品牌、培养开拓市场的能力,而是将主要精力用于从韩国政府获得成为“综合贸易商社”的许可,错过了良机。另一方面,由于出口受限,韩国制鞋业开始进行产品的升级,同时开始与耐克等世界有名品牌进行技术合作,进行订牌生产(OEM方式)。其结果,产品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的同时,使OEM方式逐渐发展成为韩国鞋业生产和出口的主要模式,也使韩国制鞋业逐渐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