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难过万重“衫”:破解PPG的失败基因
失败基因的第三个G(Gamble)
PPG的短暂辉煌离不开其背后的“风险投资”。但是,在面对“风险投资”的时候,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投资”两个字,而没有看到“风险”两个字。
选择风险投资,其实就是选择了一种赌博。尽管李亮极力否认,但众多媒体以及业界人士还是认定PPG和风投之间有“对赌协议”(Ratchet Terms)。
据PPG透露,著名国际风险投资公司TDF、JAFCO Asia在2006年向PPG进行投资后,又在2007年4月联合国际知名风投KPCB对PPG进行第二轮投资。两轮注资总额接近5000万美元。
但知情人士透露,其实VC最后轮投资在2007年底就结束了,总共承诺投资不过5000万美金,而在投了3000万美金之后,就没有再继续。而且,PPG在第二轮融资时与风险投资者签下对赌协议,承诺2007年将达到7亿的销售额,否则,可能影响后续资金的进入,或双方将重新界定股权。能够有力佐证这一对赌协议存在的是,PPG在广告投放策略上的重大转变。
2007年之前,PPG的广告投放策略非常稳健,主要集中在《青年报》、《地铁风》等上海本地都市类、消费类媒体。这些媒体的读者群符合PPG的目标客户定位,客户转化率较高,效果很好。
进入2007年后,PPG疯狂发力,在国内的诸多大中城市的都市报、杂志、电视台、网络、户外媒介等各类媒体投放巨额广告。数据显示,2007年5月PPG在媒体上的广告投放费用接近1000万元,远远高于此前的平均数字300万元/月。
当初,PPG在上海《青年报》上投入1万元,可获得销售金额1.5万元;在《地铁风》上投放9000元广告,带来1.8万元的销售额。由此逻辑,PPG指望通过大量的广告投入,迅速拉升销售额。而疯狂投放广告,兼之管控不严的后果已经在全面说过,不再赘述。
另一个能够佐证对赌协议存在,并能合理解释PPG为何突然推出打折之举的例证是,PPG并不能做到7天周转,如果要实现7亿元的销售额,必须事先准备安排好7亿元的库存规模,否则,即使消费者下了7亿元的订单,恐怕PPG也无法保证足量及时供应。由于错估形势,现金流紧张,PPG只能对积压的库存打折处理。
与风险投资间的对赌协议给PPG的正常运营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重压之下,PPG无法走稳健发展之路,错漏百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是非常令人痛惜的。
PPG的失败绝不是商业模式的失败,而是市场营销的失败。它强于2P,却忽视另外2P的做法让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现在的消费者已经和过去大为不同了。曾经,企业只要有1个P出色,就可以“一招鲜,吃遍天”了。现在的消费者,更为精明和挑剔,不但要求产品与众不同,而且还要价廉质优,表里如一。更何况,还有诸多的竞争者环伺一旁,虎视眈眈。只要任何一个环节有所纰漏,就会被撕开缺口。
从PPG的兴衰更替中,我们也可以认识到,传统的营销4P并未过时,而且4P相互间的关联更为密切,影响更为深入,漠视、错用其中任何一个P,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采取有所侧重突破,兼顾相互均衡的4P策略才能保持长胜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