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服企“断臂”求存 内资零售趁势“抄底”
利润博弈
“您可能正在寻觅又便宜又好看的外贸服装,可您知道吗,遭受经济寒冬的外贸企业却在为产品的出路而发愁。”这是无锡茂业百货为其春节促销活动“金桥行动”发出的宣传标语。茂业百货市场部周先生介绍,促销活动意图为消费者和外贸企业架起桥梁,为产销对接做一回“红娘”,“相当一部分商品原为外销贴单服装,有衬衣、羊毛衫、西装等,皆可称物美价廉。”
“此次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陷入困境的外贸企业出一把力,为促进市场消费添一把柴。”周先生称,“金桥行动”是一次公益性促销活动。不过,众所周知的是,百货商场对国内服装品牌历来都摆着“高姿态”,而超市服装销售也一直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如今,两大主流商业业态却对服装企业表示出极高的热情,这180度逆转又是为哪般?
“超市采购团南下联合采购目的,一是要实现产业链条上下游的优化,另外就是要彰显连锁商业的社会责任”,顾国建说,金融危机影响已经向实体经济过渡,服装等行业出口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我国已经提出通过拉动内需来应对危机,但出口转内销还具有一定难度,“厂家通过与国内零售商直接接触,可以高效了解、熟悉国内市场的产品、价格、款式、营销模式以及不同于海外市场的经营特点。”
广州商业总会秘书长罗志杰认为,直采模式可以帮助外贸生产企业消化库存,建立内销渠道,但对于零售商来说,主要在于能有效降低采购成本。顾国建也承认:“现在零售商过冬,直接找厂商合作主要是把成本省下来,降低销售价格从而把顾客稳定住,这是根本。”
作为超市联合采购团成员之一,步步高商业连锁董事长王填对此观点表示赞同,他还算了一笔帐:以步步高为例,如果跳过中间商直接向工厂采购,可以节省成本至少30%。这一数据与东莞龙狮服装公司董事长邓晓玲的猜测基本一致。在邓晓玲看来,因为厂家给超市的价格很低,这批东莞库存服装至少能让内地超市的利润提高30%。
可见,高额利润的驱动,是内资零售商组团扫货的初衷。此外,在这一现象的背后,零售商还有更美好的憧憬——借助出口服装企业的转型实现自身供应链的升级。
辽宁一商业集团的相关负责人坦言,现在的金融危机对于终端消费的打击已经显现出来,该公司冬季最畅销的裘皮大衣今年销量同比下降了90%。公司原来只有一位高层做业务,现在五位高层都承担起找厂商对接的任务。
不难分析,危机之下,当市场需求衰退已成大势,向上游供应商寻求利润增长点,开始成为零售商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模式拷问
对于外贸服装进驻超市这一话题,北京易初莲花朝阳店李先生认为,由于外贸产品转向国内市场后,利润必定要变薄,是否负责退换货成为目前双方僵持不下的焦点。
实际上,通常所言“外销难转内销”,主要指内外贸实行完全不同的体系,外贸运营按照国际标准,比较规范,内销则须遵守“潜规则”,如进场费等。顾国建还记得,当他在2008年4月来到东莞时,外贸厂家姿态非常高,要求内地来的采购商先交订金、拿样品,厂家才给做。于是,此次联合采购团采取打破常规对接厂商的政策——“三不政策”,即对合适的厂商商品不收取任何“进场费用”,对下单采购的商品不延期付款,一律付现金、不退货。此举赢得众多服装企业的褒扬。
“这样的模式是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某业内资深人士评论,目前,很多厂商都想开拓国内市场,这种模式能解决企业的一些疑虑。可以说,这种合作方式找准需求,有效对接,使零供双方更为便捷、高效,“这是值得肯定的创新之处。”
但一位商业领域专家却提醒服装业界注意,这看似双赢的局面,对服装出口企业来说,实际上并不公平。“短期来看,服装企业确实可以消化库存,但是几近零利润甚至是低于成本价,长期来看,零售商将利用渠道一步步加大对上游供应商的控制,挤压上游利润空间?从而巩固并扩大其盈利空间,转移其让利消费者带来的经营风险。”该专家称,在利益分配机制尚未成形的情况下,这种厂商合作模式已在家电行业出现过恶性局面,这应给服装业带来警示。
提到超市联合采购服装商品,中国社科院商业研究室主任宋则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中国很多事情,本来应该皆大欢喜的,最终却成了不欢而散。”宋则表示,超市联合采购能够持久的前提在于,为零售商降低成本时,兼顾两头(即生产者和消费者)。但如果联合采购盘剥生产者,又未让消费者得到好处,这种合作模式将注定失败。
不容忽视的是,受全球经济以及市场需求波动等因素影响,中国作为世界第一服装生产大国,目前所面临的并非仅仅是产品销路问题。今后还有多少物美价廉的外贸服装可供消费者“淘宝”?“调头”内销市场的出口企业又该如何与零售商深化合作机制?显然,这些问题,目前都还没有明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