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系列报道—棉花篇
去年,全兵团棉花种植面积调减近80万亩,而棉花产量达130万吨,比上年增产4.2%。事实雄辩地证明,以退为进的“减棉”策略有助于新时期兵团棉花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今在兵团,已有越来越多的师团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科学合理地落实“减棉”方针。记者从兵团农业局了解到,今年各师上报的棉花播种计划预计可完成在上年基础上调减100万亩以上的目标,围绕结构调整的“减棉”战略又将向前迈出坚实一步。
在调减棉花后,如何保持兵团棉花产业稳步增效?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兵团农业界人士都给出了相同的答案,即通过主攻棉花质量,增强棉花产业竞争力,保持棉花价格的相对稳定,提高植棉效益,实现兵团棉花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虽然兵团棉花的生产水平总体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由于棉花品种的多乱杂,加工水平有待提高,使得兵团棉花的整体质量与世界棉花生产先进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在质量上缺乏竞争优势。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尽快改变兵团棉花品种多乱杂的局面,确定优质主栽品种,全面推行公检,加快棉花清理加工企业技术改造。
春节临近,农五师八十九团职工牛宪权正忙着置办年货,准备热热闹闹地过个年。谁能想到就在2005年之前,每逢年关都会让当时生活拮据的牛宪权犯难。
过去,牛宪权种植棉花由于品种选择不当等原因,棉花产量低、质量差,连年亏损。2005年以来,八十九团进一步加强了对棉花品种的管理,牛宪权种植棉花产量随之大幅提高,收入逐年增长。去年,八十九团因地制宜确定了棉花主栽品种,在遭遇大风、霜冻等自然灾害后,籽棉总产依然达到4.6万吨,创该团历史新高,而牛宪权种植的棉花亩产籽棉也达到近450公斤。
牛宪权及八十九团的实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加强棉花品种管理,科学、合理确定主栽品种的重要性。今年,兵团已明确要求要以师为单位确定主栽品种,统一供种,棉花面积较大的师主栽品种为3至5个,面积较小的师主栽品种为2至3个,各师主栽品种面积比例要在60%以上,团场一主一副,主栽品种面积比例要在80%以上。与此同时,今年兵团还将全面推行公检,并对所有棉花加工生产线全面实施皮棉包包取样条码系统管理及标识管理,建立信息档案,逐步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随着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兵团的棉花品质将大大提升。
16亿元,这是一个让所有兵团人为之一怔的数字,它相当于16个中型团场一年的生产总值。去年,兵团植棉团场从疆内外引进的68.6万名拾花工,从团场“拾”走了这16亿元。
近年棉花生产成本增加过快是不争的事实。劳动成本年年猛涨这一项,对兵团棉花产业发展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劳动力紧缺,导致拾花费年年攀升,2008年已涨到平均每公斤1.3元左右。拾花成本增加,压缩了植棉利润,使棉农收入增幅减缓。
如何解决拾花难拾花贵这一制约兵团棉花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兵团人早已有了应对措施,那就是转变棉花生产方式,大力快速推广机采棉。
多年以来,兵团人一直没有停止过种植机采棉的探索,在转变棉花生产方式、完善技术措施、机械设备引进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但为什么机采棉推广依旧进展缓慢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其中包括机采棉品种等农艺配套问题,机采棉清理加工的相关技术不完善,利益分配不均衡等多方面的原因。
虽然还存在诸多尚待完善之处,但机采棉的优势已在一些师团显现。去年,农八师一四九团采收了5万亩机采棉,该团从棉花品种的选用到田间技术管理、收获、加工,对机采棉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全团机采棉籽棉平均单产突破400公斤,80%的机采棉评级达到2级以上。一四九团职工汪红兵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他承包75亩机采棉,按照团场模式化管理、工厂化生产,实行全程机械化种植收获,籽棉亩产达435公斤,年收入达5万余元。
如今,越来越多的兵团人坚信,实施机采棉,是兵团棉花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截至去年底,全兵团机采棉种植面积已达116万亩,今年,兵团还将在去年基础上新增机采棉面积50万亩。同时,兵团决定各师要确定基础条件较好的团场作为机采棉重点团场,落实面积,加大支持力度。兵团集约化大规模植棉的优势正有力地推动着机采棉的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围绕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棉花品种管理,努力提高棉花质量,大力推广机械化采摘,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产业化发展等重大举措,已使兵团在创建国家优质棉基地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兵团棉花必将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