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双山集团跨越发展经验探秘:文化兴企
民生细节,孕育和谐“双山”
“双山”是一座大熔炉,更是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3000多名员工就是一家人,他们同乘一条船,齐心协力划桨,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共同驶向幸福彼岸。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必须运用真诚的关爱和真心的呵护,企业才能锻造一流的职工队伍。双山集团公司秉承了国有企业的传统,领导层努力做优做特“为员工”这篇文章,让“双山”成为员工温馨的家园,使广大员工拥有温暖感、归宿感、幸福感、成就感。
“双山”的员工心里是踏实的,他们从来不为工资而发愁。自从2000年改制以来,没有发生一个月工资迟发现象,工人工资每年均有近千元的增幅,过去的几年,每人还可以领到年薪总额十二分之一的年终奖金。“双山”的员工心里是温暖的,他们在遇到困难时,经常会得到公司特别的眷顾。职工身患重病时,定会收到公司领导层亲切的慰问和单位职工的殷情捐助;子女上大学为学费犯愁时,更会收到公司真诚的祝贺和热情的帮助。
“双山”的员工是快乐的,他们拥有一个集舞厅、放映厅、会议、职工书屋以及棋类等多功能的活动大厅。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职工的生活,陶冶了员工的情操,愉悦了工人的心灵。
“双山”的员工的凝聚力是强大的,他们亲似一家人。2004年底,公司收购原县三纺厂,但还有800万元的资金缺口。集团公司向全体员工发出筹资倡议,不到5天时间,全公司员工主动筹集资金1200多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
“双山”是一湾安全的避风港,让全体员工享受惬意的生活;“双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3000多子女和睦相处;“双山”是一首耐听的交响曲,奏响社会和谐乐章。
人格力量,凝成魅力“双山”
“双山”的崛起,人所共知。可是,“双山”曾经的低谷却鲜为人知。1998年,这个企业如同“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眼看就要倾覆沉没。受命于危难之时的董事长顾玉霞和总经理袁志亚商量,要请出一个人来,共撑危局,渡过难关。
这个人就是双山集团现任董事长朱克荣。人们都说,他来到“双山”,是标准的从“米箩”跳进“糠箩”。他却说:“我是‘双山’培养出来的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现在‘双山’有难,别说让我跳‘糠箩’,就是让我上刀山、下火海,我也义无反顾。一句话,回去。”
来到“双山”后,他让这条危船重新启航。面对账户被冻结的现实,朱克荣毫不懈怠,立即去有关单位和部门陈情疏通。人家未上班,他就先到走廊里守候。人家上班了,他就笑脸迎上去。经过300多天的执着,锲而不舍的朱克荣终于融化了“冰山”,“双山”的账号开始“解冻”。有关方面着手帮助“双山”进行规范运行。银行也同意为企业申请发放贷款。
一车车棉花运进来,一车车棉纱运出去,欢唱的纺机,奏响了“双山”重铸辉煌的进行曲。
这个外表看来像是位文化人的中年汉子,平时很少有什么豪言壮语,和工人拉起家常来没有一点“老板”架子、“老总”腔调。然而,他心中装的是天下商情,脑海里描绘的是“双山”的百年蓝图。他要打造“魅力双山”、“百年双山”。
领导层的重大决策,一律向职代会通报并征求意见。保全工唐古明和朱克荣一起在职工浴室洗澡时,提出个粗纱机改造的建议,朱克荣觉得建议很合理,立即采纳,并组织技术攻关,改造粗纱机10台,仅此一项,当年就产生效益近百万元。
不违天时,牢牢抓住每一次发展机遇,把“双山”做大做强,这是双山当家人朱克荣的妙棋。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胜为大胜,积小变为大变;小步快跑,厚积薄发,终于守得云开日出时,铸就了今日的辉煌。2001年,县色织漂染厂破产,朱克荣和他的“一班人”立即斥资170万元,先租后购,兼并了这个厂子,添置140多台布机,解决就业岗位130人,年产坯布700万米,消化棉纱1600吨。2003年,县绿禾公司拍卖,朱克荣决定投资380万元,买下了“绿禾”。通过内部集资,筹了800万元,1.5万纱锭上马了。接下来,又收购了盘湾的“意利”公司,又增加了1.5万纱锭。2004年,又收购了县第三纺织厂。目前,双山集团生产能力达到15万纱锭,虽然生产规模在全国同行业排名300位左右,但却连续五年主要综合指标进入全国棉纺织行业五十强。
启动“退城进区”战略,是朱克荣带领双山集团全体员工,全面实施提速增效、提档升级、技改扩能和拓展更大发展空间的一次大跨越。预计整个退城进区工程结束,“双山”可年产棉纱4万吨,坯布3千万米,实现销售10亿元、利税7500万元。
“人和”凭人格,人格是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朱克荣凭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团结带领“一班人”,率领着这支大团队,正在把“双山”这艘大船,打造成一艘目标远大的“旗舰”、“航母”,驶向百年辉煌的彼岸!(刘义龙 李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