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双山集团跨越发展经验探秘:文化兴企
生意社2月19日讯 在射阳,提起全县纳税第一大户——“双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2000年7月份,公司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注重培植企业特色文化,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集团实现了聚变式发展。规模由5.5万纱锭扩展到15万纱锭,布机由270台有梭更新为550台无梭,公司总资产由1.6亿元增加到4.3亿元,年创利税由1504万元增加到5300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由6500元增加到13500元。从2005年开始,企业跻身“全国棉纺织50强排头兵”行列,被国家纺织总会授予“双文明建设先进集体”。2007年,董事长朱克荣被全国工商联、全国总工会评为“双爱双评”先进个人,2008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并光荣地当选为中国工会十五大代表。
“双山”是射阳企业的“旗舰”,“双山”为射阳赢得了光荣。“双山”的辉煌,有目共睹;“双山”的文化,美名远播。
责任意识,铸就风奉献“双山”
走过50年风风雨雨,历经“十年文革”时期的动荡,接受亚洲金融危机的洗礼,面对全球金融风暴的考验,可谓历尽沧桑巨变,但公司始终未变的是建设家乡、奉献家乡的赤子情怀。“双山”给自己的定位是政府的“长子”,努力帮助政府分担解忧。作为地方国营企业改制后的“双山”,没有亏待任何一名职工。公司坚持这样的原则:企业性质可改、经营方式可改、领导机构可改,但企业的责任不能抛弃、员工的权益不能伤害、车间的机器不能停转。
公司改制以来,始终把职工利益放在第一位。公司没把一名工人的就业包袱甩给政府。董事长朱克荣说:“在双山,只要不挑不拣,人人有事做,而且,按时足额为员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5项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企业响亮地提出并认真践行“为社会、为员工、为股东”的“三为”理念,赢得了良好的社会美誉度、员工认同度和股东满意度。
为社会,就是回报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公司通过低成本扩张,提升企业生产效益。公司注册资本从改制时的3013万元,增加到5122万元。公司坚持依法纳税,对国家财政贡献的份额越来越大。目前集团公司解决3000多人的就业,年交税近5000万元,年发放职工工资4000多万元,股东年收益400多万元,上缴各项社会保险1000多万元。
全国纺织行业不景气时,公司通过满负荷生产,破解生存与发展的难题;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中国时,集团实施“两提一扩”,努力化“危”为“机”。“双山”再一次向人们表明,在困难面前,公司没有被打垮,而是积极履行社会职责,率先垂范,努力寻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
多年来,公司对社会、对员工做到了“五个”不欠,即不欠银行逾期贷款、不欠电费水费、不欠社会保险、不欠员工工资、不欠国家税收。集团公司强烈的责任观念,在干部员工心中已深深扎根,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照耀着鹤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