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派女装”发展历程 品牌创立日渐清晰
在理工学院的服装设计系成立之前,那些从事服装设计行业和教学的人很多都是由美术类和工艺设计类转过去的,他们可能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纯创意,而不是有目的的创意,“而理工大学的服装设计一开始就是把服装作为一种商品来强调的,创意必须是现实可行并能转化成被大众接受的商品的。”于是这些准设计师们非常珍惜并懂得争取实践的机会,会毛遂自荐向服装工厂和服装个体户要求设计单品。也会有少数的企业及个人试探性地向社会推出这种学生设计的单品,虽然现在看看这些单品基本是不精致的,却是本土服装“零设计”突破的开始。
服装设计系的学生在进行设计的周边条件支持挺匮乏的,那时候市面上的面料相当单一,只有到义乌等地的市场里他们才能买到那些论斤两称卖的打包外贸零布头,在各种零布头中挖掘出需要的面料做成一件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样衣。另一件让当时的设计系学生觉得是享受的事就是去上海华庭路淘外贸服装,虽然现在外贸服装是太常见的东西了,但是那时候是属于绝对小众的东西,那里是只有行业圈子里的人才知道的据点,也只有搞艺术搞设计的人才能大大方方地穿出那些可能会被认为是奇装异服的外贸服。
90年代:大众欣喜地发现自己也可以享受时尚杭派女装出现
设计师生态关键词:自主创业成为主流
时尚产业评估:品牌创立日渐清晰
当理工大学服装设计系最早一批毕业生热血沸腾将要准备奔赴设计一线的时候恰逢89学潮,学潮之后他们被匆匆地分配到了一些单位,真正从事设计一线的人很少。不过在那个风起云涌社会巨变的时代一切不会到此结束。90年代开始,人们生活中的服饰选择多了起来,需求也随着国门打开而被刺激得越来越迫切。在杭州,除了国货路和龙翔桥是时尚前沿之地,曙光路音乐厅附近和体育场路百大附近也开出了经营港货、外贸货或者中山、石狮货的小店。而且由于进货渠道的开放,小店的竞争也激烈起来,这些店的价位从原来的千元左右开始往三四百元变化。一位曾经在曙光路开过港货服装店的老板就跟记者透露过,原来一百块拿货卖上千的,到了90年代中期就只能卖三百。休闲服的概念在这个年代是最时髦的名词,尤其是外贸休闲服,如今杭州的很多服装老板就是发家于外贸休闲服。
国内对于时尚的渴求和开放的氛围刺激了那些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们,在90年代中期设计师纷纷从原单位走出,或者去深圳等地的服装公司应聘,或者自己在杭州创立品牌。杭派女装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出现了。胡迅这样总结道:“是时势所造,那个年代人们正好开始对于个性的服装有所追求,对于设计感有了朦胧的向往,看到设计师们的品牌自然很捧场,有设计有故事,有生活理念在里面。正是这种膨胀的消费需求和期望以及杭派服饰相投的风格成就了杭派女装的辉煌时代。”那个时候穿一身“江南布衣”、“女性日记”、“浪漫一生”、“红袖”之类的服装是非常时尚的标志,而且这些品牌的风格大多有一种江南的浪漫柔美的气质。而这些品牌的创办人或设计骨干都是理工大学服装设计的毕业生。
不过那个时候品牌并不是成熟的,那种辉煌很大程度上是需求开放的时势所造成,设计师们能够想到的大多是设计怎样的衣服,还没有整盘地考虑一个品牌的发展,那个时代的品牌还处于朦胧阶段。“品牌不仅需要设计师,还需要一个能够具有经营头脑的经营者,后来杭派品牌中一些品牌遇到瓶颈一些品牌实现突破,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全盘经营上。而有些设计师在设计之外其实并不具备经营的头脑,所以当市场开始成熟,消费者开始更成熟,品牌却不能适应了。”胡主任指出了问题症结所在。这是一个时尚行业从浪漫向理性过渡的时代,设计师依靠的不仅仅是一腔热血激情,更需要对整个品牌有一个完整的构架。
21世纪初:设计师品牌成型并受到追捧个性化差异化是人们的最大追求
设计师生态关键词:理性务实
时尚产业评估:品牌成熟并注重自我提升
设计师创立的品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设计师品牌,但到了本世纪初,设计师品牌开始成型,那些在专业上获得认可获得大赛奖项一夜成名的设计师们在商业上也开始走向成功,比如说在杭州接受度非常不错的“例外”和“素然”。“设计师一个明显的变化不再是期望明星般的一夜成名、头戴光环,而是期望自己的设计转化成商品之后被更多的人接受,显得更加理性务实。有些设计师对于自己的定位可能就是一个单品设计师,有些则可以向全盘的设计总监去努力。”胡迅这样指出。设计师对于消费者接受度的重视一方面来说是因为业内竞争的激烈,另一方面其实也是证明时尚氛围的浓厚,人人都可以做时尚评论员的时代将到来。
而理工学院服装设计系的教学调整也可以折射出这种理性发展的变化,他们从大三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分流,一些主攻男装,一些主攻单品设计,一些主攻针织品等等,按照不同的个人方向进行引导。设计师品牌的受追捧和行业的细化归根结底都是一个原因,人们时尚鉴赏能力的提高和对于个性化差异化的追求。那个人人都要有一条踏脚裤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在如今的杭州你已经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去概括人们的着装风格,无法囊括在一个潮流趋势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