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派女装”发展历程 品牌创立日渐清晰
时尚产业的每个环节,从纺织面料、设计制作到营销都在为人们做着选择。而服装所承载的不仅是美观的视觉效果,也是传达一个时代精气神的重要媒介,关于服装,那些设计服装的人更有发言权。杭州理工大学(前丝绸工学院)是培养设计师的摇篮,在它所能辐射到的区域里,人们的穿着、时尚理念无不被它输出的设计师所影响,甚至可以说,它培养出怎样的设计师,就能决定你穿什么衣服,表达一个怎样的时代面貌。理工大学的服装设计系已经成立了24年,输出了数以千计的设计师,他们在改变,也在改变着我们的衣橱。本次我们采访了理工大学服装设计系的副主任胡迅,请她从设计师、整个行业变迁来谈谈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服装是如何在变的。
80年代:时装属于小众,大众对于时尚的渴求如海绵
设计师生态关键词:称零布头、给个体户做单品设计
时尚产业评估:非常不发达
1984年理工大学的服装设计系成立,学校派出了一些老师去日本和香港了解当时最先进的时尚潮流,学习最新的服装设计理念,这是打开国门之后杭州的时尚从业人员第一次开始系统学习国际潮流。要跟时尚前沿接轨是这个系创立之初就树立起的理念。那时的国际舞台活跃着80年代风格,崇尚的是直线型大轮廓,讲究几何线条的组合,宽垫肩、蝙蝠袖、高腰牛仔裤是最鲜明的时尚元素。“出国学习的老师带回最新资讯的同时,他们想的是如何进行现实的转化,让这些时尚被生活中的人们接受,一开始学院实用性创意的基调就定下来,并影响至今。”胡迅教授这样强调道。
那时候的杭州乃至全国,其实服装产业是非常不发达的,完全以低价加工为主,设计需求几乎为零,人们生活中能够选择的服饰非常单调。基本上就是秋天来了要买件夹克就去“小吕宋”,那时“小吕宋”已经是大众眼中比较时髦又有品质的购物场所了,卖的东西却是非常单调的。对于高档时尚货的理解最多停留在金利来领带之类的商品上。当时龙翔桥和国货路是杭城最时髦的地带,国货路那里有几家被称为“进口时装店”的小店,一般都是有些海外背景的人开的,里面的东西特别贵,基本上在七八百到上千元,人们印象中是属于“万元户才能去消费的地方”,里面卖的东西多是台湾版和香港版,基本都是比较富贵炫目的类型,看起来都像是贵妇富婆穿的。而龙翔桥是以卖二手洋西装而著称,居民楼里都开有这样的店。80年代末的时候牛仔裤出现了,人们刚开始可能觉得那是比较前卫甚至有点阿飞气质的裤子,有些中学是不准穿牛仔裤的,但是挡不住人们对于这种时髦东西的喜爱,牛仔裤一度成为前卫时尚的标志。大众对于时髦的渴求如海绵一般,稍微时髦点的东西都会产生席卷式的流行,这种流行带着盲目但无与伦比的激情。
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时装设计的学生们都是抱着毕生投入其间的热忱和信念进行学习的,有一种突然国门大开之后受到极大鼓舞对未来充满梦想的冲动和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