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承接第四次产业转移需防"三大陷阱"
生意社2月23日讯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深化,第四次产业转移正向前推进。专家认为,中部地区应紧抓机遇,力争成为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与此同时,在承接过程中,应建立以内需为主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紧抓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谨防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从而带动中部地区加速崛起。
——金融危机推进第四次产业转移提速
相关资料显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本世纪初,全球已完成了三次大规模的跨国和跨地区的产业转移。第一次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直接投资转移到日本、西德等国;第二次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美、德、日等国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亚、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第三次产业转移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以及亚洲四小龙,将劳动密集型及部分低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东盟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转移。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产业转移又得到长足发展。从2002年起至今,我国进入承接产业转移的高速增长阶段,东南沿海地区集中了全国80%左右的加工装配企业,形成了充分的产业集聚效应。
但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会造成当地非贸易品价格居高不下、地价上升、环境污染,增加生产成本。特别是2007年以来,伴随着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成品油价格急升、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以及金融风暴爆发引致的国际需求下降等一系列外部环境变化,东部地区人工、水电、土地资源等方面的要素成本快速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大户”急需寻找要素成本的投资洼地,开拓新市场。
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等外向型经济区域已经加快产业转移步伐。据香港工业总会2008年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香港公司在珠三角投资的工厂达5.75万家,其中37.3%的港资加工贸易企业已有意将全部或部分在珠三角的生产活动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或越南。
——中部地区承接第四次产业转移机遇、挑战并存
深圳市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曲建表示,第四次产业转移仍以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导。据测算到2010年,仅我国的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增长至14000亿元,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很大一部分不仅仅是厂房、生产线简单搬迁,而是以产业转移为契机谋求产业升级。在市场、价格一定的前提下,沿海制造业要赚钱,只有降低成本,哪里成本更低他们就会到哪里去。即使中国内陆不搞产业承接,沿海企业也会转移到越南等地去。只有将制造业留在中国,才能保证更多人就业。
专家分析指出,按照产业转移理论,与东部地区相邻、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经济发展处于低梯度水平的中部省区可成为第四轮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之一。通过承接第四次产业转移,中部地区可以加速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实现较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综合实力的提升。
目前,中部各省市纷纷采取强力措施承接产业转移,以更高的发展定位、更大的政策优惠来比环境、争客商、引项目,形成了一种赶超挤压竞争的态势。其中湖南郴州、江西赣州等地,正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对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形成“截流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