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规划:以民生的名义 纺企勇担社会责任
忙招工源于企业旺盛的生长力,外向型企业在义乌纺企所占比重不小,但是,2008年仅袜子就从义乌海关出口了296800000多双。用义乌袜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金善富的话说,“义乌也有困难,但是已出现良好的复苏迹象。”造就义乌复苏迹象的,是政府的重视。纺织行业振兴规划刚一出台,《纺织服装周刊》采访各地企业家,问询如何看待中央这一次决策,多数人大受鼓舞,然而也不乏观望者,他们质疑:党中央国务院对行业的重视确实看出来了,可是,到底能不能落实?什么时候才能落实?能救企业于困境的,是基层相关部门认真有效地执行政策。在很多地方,正是相关部门的推诿搪塞,使企业抱着希望又不能真实触摸到实惠,时间一长,就疲惫了。然而在浙江,去年下半年扶持纺织行业的一系列政策出台后,许多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就积极响应。例如,为应对外贸困局,浙江省外经贸厅搭建“国际商务通”在线服务平台;为解决融资困难,义乌市政府成立“帮扶办”,有这样一种说法:“企业无论碰到多大困难,只要老板正视困难,不跑掉,政府原则上都会尽力救济。”地方政府的支持是企业逆势发展的强大动力。来自中央的纺织行业振兴规划,也需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快速反应,才能使企业受惠,行业振兴,企业不但不裁员,还要增员。
减薪裁员无奈之下的选择
在诸暨,一家成立了十余年的小袜厂在去年辞去4名工人,留下来的工人工资也减了两三百块钱。“没办法,生意太难做了,没有订单,就不需要那么多人了。”企业主丁女士叹着气。她的工厂有20台袜机,去年下半年,部分原材料价格在涨价后暴跌,一下子亏了不少。能支撑下来全靠积累的家底儿。原来工厂既销往国内市场,也接外单,但是现在不敢接外贸订单了。“小企业不好做啊!”丁老板这样叹息。她不太关注新出台的纺织行业振兴三年规划,因为,“它离我太远”。在丁女士的小袜厂,当出现机器闲置时,已没有“轮岗”的空间,工人只能离去。
振兴规划的要点中没有提及中小企业,它们占整个纺织服装产业的90%,在部分行业人看来,“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区域布局”这些提法从字面看与中小企业距离遥远,在以后的具体措施中,能给中小企业一个向上的空间,才能真正将政策覆盖整个行业。
“北极绒”是中国最早的保暖内衣品牌,十余年里,在国内高端市场一直表现卓著。然而,去年形势不利,“北极绒”也遭遇了消费者“理性选择”的考验。在上海的公司本部目前主要从事品牌管理工作,并没有一线生产工人。去年,迫于形势不得不进行部分减薪裁员。员工离开时,全部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予以相应补偿。在北极绒这样的品牌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比一线生产企业更高,市场疲软时,坚持不裁员可能会让公司不堪重负。减薪,裁员,是无奈之下的选择。
行业振兴规划提出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但在这同时,更应关注已有的优秀品牌,保护他们的中坚力量,才真的会推进整个行业的再出发。
春节后,农业部调查显示,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有2000万左右失去了工作。中国纺织行业能容纳的就业岗位也是2000万左右。不知道这相同的数字里有多大的交集。减薪裁员,裁员不减薪,减薪不裁员,不减薪不裁员⋯⋯处境不同的企业反应不同,不减薪不裁员是每一家企业都渴望的终极目标;减薪不裁员是特殊时期的折衷之策,特殊理想。纺织作为民生产业,有责任为保持社会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在纺企还不能一概而论,当企业单靠减薪已不能维持运转时,裁员也是无可非议的,但要适度、依法。
声音<<<<<<
减薪让大多数人有一个生存空间,裁员则会牺牲部分人的全部利益,减薪至少让员工有个期待,先生存,再发展。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如果裁员,企业的前期投入就已经亏了。减薪不裁员可以有效精锐人才流,但不可做为长期策略。——东北袜业产业园副总经理黄霞
市场收缩,如果留下来的员工人浮于事,也没有意义,裁员定会给公司带来损失,但“长痛不如短痛”,让冗余人员离开,留下中坚力量,更有利于公司发展。——赛洋北极绒副总经理李纯嘏
减薪不裁员,一定要做好思想工作。工人的工资本来就不高,减薪要引起情绪波动,这个措施在管理层比较可行。——义乌袜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金善富
链接
1月2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2008年度四季度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机这一特殊时期,企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稳定企业、稳定就业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我国企业可以通过减薪的方式来避免裁员,尽可能地少裁员或者不裁员。
2月初,国务院就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规范企业裁员行为,企业需要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须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意见后,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通知同时要求,加大劳动监察工作力度,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积极防范和严肃查处少数企业主欠薪、拖欠社会保险费后转移资金、关厂逃匿等行为,妥善处理因此类问题引发的职工群体性事件,努力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