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价存不确定因素 面料企业绷紧“神经”
面料企业:越过成本“雷区”
2月中旬,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分三组对江苏、湖北、浙江及广东四个省份的棉纺织相关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展开了调研,其中也包括许多棉纺面料生产企业。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高级工程师王克利此次的调研对象包括广东部分牛仔面料生产企业。她向记者透露,广东多数面料企业是直接购纱生产,这些企业目前的开工率维持在70%~80%左右,3月份的订单情况比较乐观,4月份之后的订单形势尚不明朗。而此次调研对棉价问题反映较多的仍是一直难以解决的棉纺行业增值税高征低扣问题,发出此类呼声的企业多是江苏、山东等地有购棉需求的棉纺面料企业。
目前我国棉纺企业(一般纳税人)棉花采购执行的进项税率为13%,而产品销项税率为17%,4%的差额税费削弱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本质上仍是因为越不过原料成本的“雷区”。
据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棉纺织专业委员会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秦贞俊介绍,棉花原料在牛仔布、色织布等纯棉面料中所占的成本比重为70%左右,但如果有优良的后整理工艺,其比重可以降至60%。
一些面料企业正是抓住了这成本上的“10%”,因而成功地越过了棉花成本“雷区”。
身为世界牛仔布行业十二强之一的山东淄博兰雁集团,通过引进的EFS优化配棉系统、乌斯特实验仪及竹节纱装置等先进设备不断提高纱线质量,并采用染色自动控制、在线监测等先进的生产工艺稳定染色质量,同时对织造设备的控制系统、卷装等部位进行了技术改造。在此基础上,企业还采用了牛仔布轧光后整理技术工艺,从而大大提升了牛仔布产品的品质,使每米牛仔布的附加值提高了4元。
作为全国色织行业十强的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则把减少棉花使用量、开发高附加值的混纺纤维面料作为应对危机的首要功课。据工作人员介绍,公司开发的天然防皱纤维面料、棉真丝交织面料、XLA弹性面料等产品目前在外销市场销售情况都不错。
今年1月份,山东华纺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国际棉花协会签订了2009年度COTTON USA商标许可使用合同。华纺公司纯棉产品今后将获得美棉商标的使用许可,这种“品牌+品牌”的叠加效应,将使华纺公司纯棉产品具有比以往更高的竞争优势。
“受制”于棉价,却不“受控”于棉价,这也许才是企业绷紧棉花“神经”的终极意义。(陈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