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不该被4万亿"遗忘" 贡献75%就业岗位
“从金融机构的设置来看,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服务对象基本以大企业为主,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原则与中小企业的高风险特点并存,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中国银行金融专家谭雅玲向本刊记者解释说。
受访经济专家也表示,由于许多中小企业信用程度低、经营变数多决定了信用风险比较高。一些企业将贷款资金作为自有资金使用,短贷长用的现象也比大型企业更为突出。银行一旦给这些企业发放贷款,贷款本金就很难如约偿还;发生在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大型企业也是中小企业遭遇贷款难的关键因素。
“但是,不同的时期要有相应的应对策略。中小企业往往嗅觉灵敏,掉头很快,是活跃经济氛围的重要力量。如果不从根本上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那么这个老大难将会是长期困扰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亚洲开发银行工作过的汤敏不太认同这种说法。
他同时建议,国家应当给予民间融资渠道更多的支持,加快民间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发展,让小额贷款公司这样的机构在市场中活跃起来。人大代表周晓光表示,盼望两会期间能传递出新的政策信号,政府能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重视和协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放水养鱼”,让企业“轻装上阵”应对危机。
市场“做起来比想起来难”
尽管中国产品长期以来以低成本驰骋海外市场,但是去年中国东南沿海的出口外向型企业可以说是“受伤最深”。海外市场的萎缩和订单的减少使得生产销售纺织品、小家电产品和玩具类商品的企业陷入生存危机,数以千计的企业申请破产。另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海外坏账难收、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以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令众多外向型企业进退两难。
在此期间,不少企业掉转头来转向开拓国内市场,寄望于庞大的内需潜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困难却接踵而至。在采访的过程中,多位企业经营者反映,最让他们感到头疼的就是国内销售渠道难以打开。
“对于很多的企业,由于长期从事对外生产和销售,往往是在国内的销售网络一片空白。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想要回过头来从零开始,就不是如想像的那样简单了。”新光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助理徐军对本刊记者说。
外向型出口企业往往已经习惯了国外给图纸,下订单,确定详细需求的流程,然后埋头去做。可是要开拓国内市场,还需要适应国内的一些交易“潜规则”,这其中包括要想进大卖场,就要先支付种类繁多的账目——上架费、推销费、促销费,且收费不少,纷至沓来,一位企业主感叹道。
另外,开拓内销市场需要有专人做品牌、打通销售渠道,塑造品牌形象,重新做市场定位,投入研发,还需要有巨大的资金作维持,在这许多的困难面前,大部分企业望而却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晋平对此情形表示理解,“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国内市场的需求很大,尤其是鼓励基础设施投资和开拓农村市场方面的政策空间充足。但是在目前国内外大的经济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国内市场消费需求偏低,消费预期不足,企业要想在这个时候转型,不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将外销市场转移到内销市场,无疑会使得国内市场更加拥挤,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的努力也许会事倍功半。”他说,“基于此背景,中国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国内资源的优势,还需要继续稳定国外市场,用好已经建立的销售网络和客户资源。”
中小企业的路怎样走
“关键是政府要认识到中小企业的战略意义,要有带头支持的政策意志。”何东镗等人从中小企业的切身需求提出了振兴中小企业的思路。
其一,国家相关部门要针对不同行业制定国家行业安全准入原则,各行各业都不能让外资企业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从而保护民族产业获得稳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