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不该被4万亿"遗忘" 贡献75%就业岗位
中小企业“边缘”警示:作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繁荣的基石,中小企业过去不应该、现在更不能成为被政策遗忘的角落
生意社3月9日讯 在世界经济形势持续衰退大背景下,中国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和陆续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给中国企业带来了信心。
然而,《瞭望》新闻周刊近期在东部沿海一些城市调研发现,中小企业生存面临困境及其他一些隐性的忧患仍然不容忽视。
作为一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广东领亚公司总经理何东镗按照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本刊记者,“中国企业现在的问题,不是那些具有跨国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在华外资企业,更多在于我们自己的外向型中小企业的成败盛衰。”
资金仍然“嫌贫爱富”
尽管民间对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普遍表示期待,但是在本刊记者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常会听到有企业主谈及经济刺激计划如“雾里看花,水中之月”,对于这样前所未有的经济刺激“组合拳”以及4万亿元的效力和分配,还是有些迷茫。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向《瞭望》新闻周刊表示,问题主要存在于民间投资、消费和中小企业没有活络起来,“4万亿的刺激计划和产业规划大多数都给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这一轮的政策当中很少享受到实惠。”
对此,多位经济学家表示,财政扩张刺激经济“只能救命,不能健身”,在特殊的时期采取特殊的方式是可以理解也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将盘活中国经济寄望于频繁的、大剂量的“强心剂”,那么根本问题最终还是难以得到解决。
据测算,我国目前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工业生产总值、70%左右的工业新增产值、近60%的销售收入和出口额、税收的40%以上和75%的就业岗位均来自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是中国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生力军。
现在,面对金融危机和银行“惜贷、收贷”的双重压力,不少中小企业感到如过寒冬。企业主们表示,银行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银行往往主动上门给企业“送贷款”。而在形势紧张的时候则转为“紧收钱袋”。一位企业家直言不讳地说:“目前中小企业和银行的关系比较微妙,企业处于明显的劣势,这让企业的信心很受挫。在这样的关头,我们希望银行可以跟我们共渡难关。”
自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银行的贷款门槛逐渐提高。企业得到银行贷款的机会从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到中小民营企业依次递减。浙江省一位民营企业家告诉本刊记者,如果银行不收贷款,他的企业会很稳定,也不缺少订单。现在,就怕银行来收贷,“很多贷款到期的企业,银行一收贷就要关门了。”据介绍,仅义乌的大陈、苏溪两个镇“非正常死亡”的企业就达20多万家,差不多都是银行收贷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