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杭样本:一个传统经济园区的蹒跚转身
生意社3月12日讯 2008年,先后遭遇劳动力成本提升和外贸需求锐减,纺织服装企业遭遇十数年来最大的低谷。而以纺织服装为基础产业的传统经济园区,同样步履艰难。
在这场危机中,浙江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有着15年历史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试图完成一个艰难的转身。
“我们相信,我们所面临的困难,是全国所有同类开发区面临的困难。但我们不能只看到困难,还应该看到机遇,困难和机遇总是并存的。”3月3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余杭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沈昱,如此描述他正在经历的一切。
阵痛:外需锐减
杭州市区往东驱车30公里,便是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
这里被誉为“中国布艺名城”,和绍兴、海宁并列全球家纺行业的采购中心。然而,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这个以纺织服装为传统基础产业的园区,感受到了经济危机带来的阵阵寒意。
“去年国庆节之后,感受特别明显,订单量一下子减了20%。”杭州奥坦斯布艺有限公司总经理葛海华回忆说。奥坦斯的海外客户遍及全球,从美国、欧洲到中东、东南亚各地,相比其他单纯开发欧美客户的企业相比,奥坦斯受到的冲击还不是最大的。
但压力仍无时不在。“那个时候,银行经常有人过来看看,看你开工是不是正常,如果觉得你有问题,贷款可能随时收回。到处都是紧张的气氛。”葛海华说。这段时间内,他经常看到自己的同行,特别是一些小型企业悄无声息的关门停业。
在鼎盛时期,奥坦斯一度需要将拿到的订单外包给其它企业。2007年,通过“外加工”和“外购生产力”,有200多台其它企业的机器同时为奥坦斯开工,但2008年,这一数字只是三四十台,而2009年,奥坦斯基本已完全依靠自己的生产能力了。
“虽然你看我们自己现在开工还是足的,但我不说你可能不知道。”葛海华自嘲道。
而华佳利丝绸制品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杨晓飞,很多时间都闷闷的待在办公室里,他见到记者说的第一句话是,“真正严峻时刻到来了。”
杨晓飞做服装外贸已经15年有余,他说,今年是形势最艰难的一年。
华佳利95%的销售来自外贸。从2008年下半年到现在,其拿到的海外订单减少了一半。而过去一些手头阔绰的海外客户也开始跟华佳利一分一毫的讨价还价。“为了3美分(降价),整整跟我们谈了4天。”杨晓飞摇摇头。
这正是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纺织外贸企业的缩影。记者获得的一份开发区2008年1月到12月规模工业行业增幅表中显示,纺织、服装和箱包行业均为负增长,降幅分别为0。65%、1。94%和12。61%。
在这样一个出口导向型的园区内,家纺服装行业无论是数量、经济总数还是出口总量,都占有很高的比例。
开发区管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1-10月份开发区内的纺织、服装、印染、箱包等配套企业120余家,这些企业的产值占到经济总量的35%,利润总额占到15%,出口占到总出口量的43%。
然而,开发区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的经营模式以“订单式”为主,近70%的企业仅按订单销售,受制于人。
这也直接导致,过去开发区引以为豪的从原料、织造、印染到成品的传统纺织品产业链,在这场金融海啸中,面临严峻的考验,不得不重新思考这种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和抗风险性。
变阵:腾笼换鸟
出路在哪里?传统产业布局是否需要改变?如何改变?一年多来,余杭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沈昱一直在思索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