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促团拯救欧洲 外媒:中国开展订单外交
本刊了解到,中英企业签署的经贸合同及意向协议,既包括海航集团约12亿美元购买劳斯莱斯A330飞机发动机,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2500万美元采购航空铝板等采购协议,也包括天津房地产开发经营集团公司与英国公司共建中英零能耗生态城、中汽南方投资集团购买路虎汽车的协议,以及中英合拍电影《杨贵妃》的服务贸易合作协议。
落实合同的任务不在商务部
中国贸促团震动欧洲,也令很多欧洲人心情复杂。《金融时报》等媒体认为中国赴欧采购带有“订单外交”的色彩,“中国试图以高调的海外商品采购作为解决政治敌对的外交战术”。
更苛刻的指责来自那些名单外的国家。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中国利用全球衰退尽情收购”,一些法国媒体直接用了“乘人之危”这个词。
“全世界只有中国手里有大量现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所副所长丁一凡说,这个时候中国用这笔钱买谁的东西,就等于救了谁。因此西方舆论才会认为,只有中国才能救世界。
对此,陈德铭每到一处都强调,欧洲之旅是为了表明中国政府是说到做到的。“中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并将更进一步开放市场,与世界各国共渡艰难时世。”
陈德铭认为中国不是“功夫熊猫”,并非“经济救世主”。
他接受英国BBC专访时表示,虽然中国经济今年将保持稳步增长,但“让世界从金融危机中摆脱出来,还要依赖美国和欧盟国家”。
伴随着贸促团的欧洲采购步伐,国内网络论坛上出现了质疑的声音,“盲目去采购,去并购,去投资,这如何不让人生出诸多担忧呢?更何况是代表国家经营国有资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其风险该由谁来埋单?”“虽然我们的外汇储备位居世界前列,可用资金相对较多,但是,真的多到无处可花,不虑枯竭的程度了吗?”……
沈丹阳称这种观点是对贸促团的“误读”。他强调采购是企业行为、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采购,政府只是扮演推动、组织的角色,去牵线搭桥,不会浪费纳税人的钱。
“去哪里、不去哪里;买什么,不买什么,都是由市场和双方企业决定的。更应该注意到,我们和所去的这些国家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我们的外汇也需要支出,合理投资、采购,有利于保持贸易平衡。”沈丹阳说。
针对国外舆论担心的合同协议或合作意向落实不了的问题,沈丹阳说,中国企业是讲究诚信的,落实合同的任务不在商务部而在各个企业。
实际上,此次贸促团只是一个开始。
3月7日,中国商务部牵头组织的投资合作工作组启程前往德国、瑞士、西班牙和英国四国。工作组由中国煤炭、中国海运、中国水产、苏州创投、南京高新等20多家企业组成,也包括商务部、工信部、贸促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等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和金融机构的代表。
“主要围绕机械、电子这两个产业进行并购,还可能并购国外一些名牌、名品和销售网络。”陈德铭透露。商务部称担心国外公司抬高谈判价格或附加更多经济条件,所以暂不便透露企业详细信息。
近几年,海外并购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种模式。但抄底易、整合难,由于缺乏长远考虑,不少中国企业在海外都遭遇了“冲动的惩罚”。
沈丹阳表示,类似团组将不断被派出,目的国的范围也会扩大,最终形成一种机制,各种商会和协会将会从中发挥更大作用。“2月底的贸促团是个实验,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教训。”他说,“比如双方企业还需更深入了解彼此市场和需求,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促成更多的潜在合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