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沿海鞋业鞋材等外贸企业生存调查
在虎门镇的街上,记者观察到不少商铺贴着“此房出租,价格面议”的广告。据当地人说,2008年前,要想在这里租一块不足5平方米的商铺,是很困难的。现在,这样的广告也在王海联的工厂大门上贴着。
对于破解之策,王海联的选择是“关门”。
“这样能损失少点。”王海联皱着眉头说:“我再观望一阵,要是再没有单子,就关厂回老家。”
他最近经常上网看看国外的经济走势和出口情况,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近几个月状况不会有好转。”
对于王海联工厂的命运,记者曾在广东采访期间询问了一些专家、官员。他们的分析,或许能揭示出一些原因。
广东国欣律师事务所专职代理破产案件的律师李晓海的判断是:“没有品牌、没有渠道、没有融资能力的中小企业,自身就是一个机理不健全的实体,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是很容易倒掉的。”
东莞纺织行业协会一位不具名的业内人士分析,低端的订单式生产模式、生产设备技术落后、没有自己的品牌等因素,会让类似王海联式的企业在产业链中没有话语权,更没有定价权,不仅缺少竞争力,抗风险能力也低。这是这些企业倒闭的内在根源。
在广东采访期间,记者还听到了一些业内人士的说法:“倒闭企业多数都不符合政府产业调整倡导的方向。”
东莞市政府几年前就开始提产业升级。而王海联的工厂现在还是全部用人工织机进行生产。对此,王海联说,资金这么紧,买电脑织机要花很多钱。我知道,升不了级早晚会被淘汰。他承认,这是他的工厂即将倒闭的原因之一。
在珠三角地区,倒闭的企业不仅仅限于服装业,还有鞋业;也不仅仅限于小企业,还有中型甚至大型企业。对于倒闭的原因,那些身在金融风暴之中的企业老板们也提供了一种分析。
在东莞厚步镇鞋材加工行业摸爬滚打近9年的和冠塑胶制品厂厂长袁昭福说,目前在东莞倒闭的出口导向型企业有三类——
“第一类是恶意倒闭的,台资、港资等外资企业居多,大多是内部管理本来就不适应市场要求,金融危机一来就没法支撑了。在东莞,许多港资企业是租赁厂房,走两头在外的初级加工模式,一旦感觉不好赚钱了,少数无良的企业主就在一夜之间跑掉。”
“第二类可以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来说。绝大部分倒闭的小企业是依托大企业,大企业经营不善、投资失败倒闭,依附他们的小企业自然就关门歇业。”
“第三类是本身没钱没实力的‘内资’经营者,只是前几年看到鞋业利润高速增长盲目跟风,这些企业早就应该倒掉。这类企业的倒闭和金融危机没什么直接关系。”
结束对王海联的采访时,他的烟灰缸里已经堆满了烟蒂。记者注意到,他的办公室里值钱的家具基本上空了,只有墙上的一个挂钟,还在滴答滴答地正常“运转”着。
“如果时间能倒转就好了。”王海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