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沿海鞋业鞋材等外贸企业生存调查
生意社3月23日讯 “如果你下个星期再来虎门,我这个服装加工厂就不复存在了。”王海联用一块布料擦拭着办公桌上的座机——这部电话机上落了一层灰尘,显然“无人接听”状态已有一段时间了。
王海联告诉记者,最近正忙着为自己的工厂“料理后事”。
他的工厂位于虎门镇一条偏僻的小巷内,极难寻找。虎门镇是东莞八大支柱产业之一——服装业的重镇,这里是服装加工企业的聚集地。在东莞市的外贸出口中,虎门一直占据很大的比重。去年以来,虎门镇一部分外销的服装加工厂,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倒闭、停业。这种局面,今年还在持续。
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了这些企业的消亡?
王海联是记者能够找到的唯一愿意接受采访的老板。这位“混迹”于虎门服装业十多年的汕头籍老板说:“周围倒闭企业的老板我都认识,但你就别费心找他们了。因为每一家倒闭企业屁股后面都有一笔糊涂账,躲还来不及,哪有心思在媒体面前说东说西呢。何况这又不是什么好事。”
记者见到了王海联的工厂。厂区分外冷清,所有机器已经停止运转,上面蒙着厚厚的一层灰尘。北面仓库内堆放着大量的原材料,由于长时间没有开工,最下面一层的材料已经霉变了。
厂区内,工人三五成群坐在一起聊天、打牌,有的看小说、听音乐。
“平均每天走3到5个工人。”王海联说,“现在还剩下不到30名工人。金融风暴之前,我这里有980名员工。我还开设了分厂。”
“拿不到订单,每天的人力成本、厂房租金、水电开销近10万元,实在是吃不消了。”王海联的工厂是承接服装订单的外向型服装加工企业,产品销往美国。由于是贴牌生产,没有技术附加值,利润十分微薄。
“现在每天的开销都是前两年的积累,老本快吃光了!”王海联认为,在东莞的100多个汕头老乡和他的情况大同小异,到今年年底基本上不会有人再把企业办下去。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