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催生纺织产品一体化开发新模式
强强联合破解困惑
对于纺织行业新技术、新产品,特别是新型纤维的推广速度和范围受到很大局限的问题,国家和行业均给予了高度关注。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型纤维,因各种因素推广不畅,市场需求有限,阻碍了其产业化和批量化发展的进程,使新型纤维技术及产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杜邦与后道联合推广新品,以及东丽与170余家下游公司合作等这些成功案例给予国内纺织企业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作为行业专家,中国化纤协会副会长叶永茂、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指出了当前新技术、新纤维在下游得不到充分应用、而下游对高档纤维原料的需求又得不到满足这一困惑的根源。他们一致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上游搞技术研发时只注重了产品,而缺乏有效的技术和工艺的服务,使下游企业出现了因技术和工艺问题而导致的产品质量不稳定,进而影响下游企业对新型纤维应用的积极性和热情。
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纺织形势十分严峻,通过上下游一体化开发增强企业竞争力成为行业和企业的迫切需要。远纺苏州公司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远纺年产500吨运动面料,与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运动品牌合作,主要产品属于针织,希望通过强强合作,更多地接触上游原料、面料、服装等多个领域,增加合作研发机会。
据泉州德信织造公司总经理吴榕反映,原料配比比例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变化的问题经常发生,应该通过上下游共同解决。他告诉记者,化纤在加工过程由于不同工艺而出现减量等问题,使加工前的原料配比发生改变。作为下游的织造企业由于不了解新型原料特性及工艺要求,致使新型纤维在织造等环节出现问题,造成损失。
90%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上海三枪集团,生产原料长期以棉为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新型纤维原料应用开发,三枪一直存在顾虑。每年三枪开发新产品多达200余种,但在原料选择上非常谨慎,对新型纤维的应用比例十分有限。一方面担心消费者对新纤维不接受,另一方面更担心由于对新纤维工艺难以掌控,影响产品质量和品牌声誉。三枪集团有限公司经理张龙根说:“三枪作为老字号企业和品牌,在销售网络上具有明显优势,在江、浙、沪地区具有庞大的销售网络,我们希望与新纤维生产企业加强合作,通过三枪销售网络的影响力,共同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推广。”
超前思维实现超前体验
获得“强强相乘”的理想效果,需要具备多方面条件。杨世滨比喻道,乘法比加法有难度,加法的结果是线状,而乘法的结果是网状。“强强相加”可以在点对点的空间内完成并见效,而“强强相乘”除了有优势企业、科研力量的参与之外,还需要一个平台,需要一个掌握国家宏观政策和行业总体形势及走向的中间力量。它相当于强力融合剂,将各方优势紧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而产生裂变效应,推进企业由大变强。
有实践才有发言权。盛虹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张叶兴对“强强相乘”的效应应该最有发言权。张叶兴告诉记者,“有着全球超细纤维专家”之称的江苏盛虹集团,以高品质的超细纤维为特色化纤产品,但超细纤维的推广应用必须依靠与下游企业的合作,并在合作中进一步提升超细纤维的品质。由于没有织造环节,在行业协会的组织下,盛虹率先尝试了“强强相乘”一体开发的不同效应,与近百家下游优势企业实现了零距离接触,向一体化开发新模式迈进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
张叶兴深有感触地说道:“以往每年盛虹都会召开规模很大的用户订货会,但与这次协会组织的和优势企业接洽的效果完全不同。从这里,我们感受到强强合作中特有的强势力量。这其实就是‘强+强+强="强大’与‘强×强×强=强盛’不同内涵的最充分、最深刻的体现。”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人们化消极为积极,破旧立新,用更符合现实发展规律、更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眼光和胆识,不断突破传统,创造新的模式。这必将带给全世界、全社会、全行业一个全新变化,甚至是颠覆传统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