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技艺 靖西多举措促进壮锦发展与保护
生意社3月27日讯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在其中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乐观精神,凝聚着人们的美好向往,在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把物质的实用功能与精神需求紧密结合,成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2006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申报的“壮族织锦技艺”荣登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靖西县文化馆副馆长丁红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与壮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的壮族织锦技艺是靖西县的文化宝贝,其贵在享有文化的原创性,民间习俗的依存性,手工技艺及其文化载体的独特性、趣味性、实用性与观赏性,以及手工技艺及产品的传承性和民族性等独特之处。以壮锦艺术为典型代表的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纺织史上的活态例证
壮锦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广西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的黑地橘红回纹锦残片,可看作是壮锦的滥觞。北宋元丰年间,在四川蜀锦院的四种织锦中,就有广西锦(即壮锦),为供上锦帛之一,可见壮锦之名贵。据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记载,壮锦当时出产于广西左右江,称为“羰布”,其质“如中国线罗,上有遍地小方胜纹”。到了明代,壮锦越来越流行,工艺也越来越精湛。清人沈日霖在《粤西琐记》中说:“壮妇手艺颇工,染丝织锦五彩烂然……凡贵官富商,莫不争购之。”可到了清末民初,壮锦开始衰微,逐渐被新兴的纺织品所代替。
壮族织锦技艺曾是壮族妇女必学的一门手艺,壮锦也是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装饰品。壮族织锦技艺主要使用传统小木机,又称竹笼机,机上设有“花笼”用以提织花纹图案,用花笼起花为壮锦织机的最大特点。靖西县壮锦厂厂长陈晔介绍,壮锦经历了从单色到多色,图案花纹从简单到繁复的发展过程。除了原有自成体系的三大种类,二十多个品种,五十多种花纹图案之外,近年来又出现了“桂林山水”“民族大团结”“粮食丰收”“葵花向阳”等八十多种富有民族风格的新图案。过去,壮锦常用来做被面、床单、台布等,或者在结婚时派上用场抑或进贡皇室。而今,壮锦有了大、小壁挂等壁挂系列,成为打扮家居的漂亮装饰品,还有作为旅游纪念品的挂包系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