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和中国的机遇 破除贸易保护主义的两难
中国声音日益受到关注的原因,是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出的重要贡献。包括前述中国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一系列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举措、以及中国贸促团赴欧采购130多亿美元等等,无一不是中国对于恢复经济的贡献。
很显然,中国将在G20伦敦峰会上更多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些作用包括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各国加强合作等。3月27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英国《泰晤士报》发文称,中国愿意为扩充IMF资金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这也意味着,中国一旦注资顺利,将增加在IMF中的投票权,并在今后发出更多声音。
“金融危机第二波,表现为全球商业环境的恶化。”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近日表示,国际金融危机第一波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波及面广,并导致世界经济陷入严重困境。金融危机第二波则主要由全球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引发,这轮金融危机将集中冲击全球商业领域。
东欧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多家国际机构视为引爆第二波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美国事实和舆论经济顾问公司经济师布鲁斯卡坦言:“很简单,东欧眼下就是欧洲的次贷市场。”
“金融危机第二波”,由环球财经研究院院长宋鸿兵于2008年年底首次提出。2月22日,宋鸿兵对《华夏时报》记者说,花旗银行、美国银行被国有化或申请破产保护,将是第二波金融危机中的标杆性事件。
所谓危机第二波,源自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呈现的梯次性冲击。由于当时各国政府救市策略失败,第二波产生了比第一波更大的破坏力。
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也发表了关于“金融海啸第二波”的看法。1月21日,任志刚在公布香港外汇业绩时,用金融危机第二波来形容当前形势,并且警示第二波的传染性和震荡将比第一波更厉害。
2009年年初,俄罗斯有关媒体也认为,金融危机第二波险象环生,国际金融危机如今已演变为全球经济衰退,潜伏着巨大的危险:一是各国政府无力挽救工业,二是危机转入社会和政治领域。
金融危机第二波论的支持者为金融危机第二波描绘了一张路线图:一是从消费类信贷转向公司贷款;二是从投资银行体系转向商业银行体系,三是从投资者转移到消费者;四是从美国逐渐转向欧洲,尤其是东欧。
近期,美国商业银行的相继倒闭,东欧经济体中的拉脱维亚、匈牙利、捷克等三国政府的相继倒台和面临国家破产,无一不印证了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