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萧条提升“江阴现象”的含金量 (图)
生意社4月15日讯 不期而至的经济寒潮,令一些企业倒闭,让不少人丢掉了饭碗,也洗劫了人们的财富。但经济寒潮也成为检验我们发展模式好坏的一块试金石。
在此轮全球金融危机中,地处苏南的小城市江阴所表现出的经济韧性和“爆发力”,不仅帮助其更平稳地“过冬”,更促使人们进一步深刻认识、挖掘曾名扬全国的“江阴现象”的含金量。
“江阴的爆发力”
江阴作为中国县域经济的龙头,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1/200的地区生产总值、1/280的财政收入、1/100的上市公司,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被新闻界、理论界称为“江阴现象”。
在风高浪急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曾经风光无限的江阴人如今还好吗?规模上靠乡镇企业起家,产业结构上以纺织、冶金等传统行业为主的县级市,他们所创造的江阴现象,能经得起经济寒潮的考验吗?
作为全国的一面旗帜,被称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依然订单充足,满负荷生产,连春节期间也在加班加点,但这并不能引起记者的兴趣。大家更关心的是,江阴的主体产业经营如何,传统产业生存境况可好?
纺织业是此轮危机中公认的受冲击最大的行业。记者来到江苏红柳床单有限公司,发现这家民营外贸出口企业的订单并没有减少,拥有5000多名员工的企业生产一切正常如旧,截至记者采访时,公司既没有裁人,也没有减薪。当全国同行业中的许多企业纷纷陷于困境乃至倒闭时,外贸订单占生产总量80%以上的红柳公司何以能安然过冬?
公司副总经理奚中其坦言,他们的“好日子”是在别人的“坏日子”基础之上实现的,他们能够化危为机的法宝,就在于他们强大的“爆发力”。
奚中其说,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加剧,世界各地的销售商都把降低商务成本当作了不二法门,在物流上实行零库存;而床单这样的生活必需品,又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两个因素作用的结果就是,要么不下订单,要下就是很急,往往要求几天内保质保量地完成,这就要求生产企业必须具备很强的“爆发力”,在几天内完成一个很大的订单,而这是一些实力不强的企业难以做到的。具备强大“爆发力”的红柳公司就成了危机中的受益者。
“困难比预料的大,结果比预想的好”,来自江阴市统计局的数据,交出了2009年的第一份答卷:今年1月份,全市实现财政收入23.34亿元,同比增长18.8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56亿元,增长18.5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71个百分点;国税入库17.91亿元,同比增长8.29%,再创国税单月入库税金新高。
依靠技术优势争抢“新蛋糕”
在江阴采访,记者发现,当领导们的讲话充斥着“化危为机”、“共克时艰”、“破冰迎春”、“拿出拼死吃河豚的精神”等话语时,企业家们的言语却平和得多。一位知名企业家以玩笑的口吻说:“我们的心态比政府官员好,压力也比政府小,因为我们认为市场总是有起伏的,没有必要过于紧张,更不能悲观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