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的自我突破:一个彻底国际化的开始
譬如,之前我们只有审计部门,一个月前我们就初步增设了独立的内控部门,这个新设立的内控部门将主要担负杉杉集团在合规经营、按照国家规定合法经营商标、产权以及法务管理等方面的职能。杉杉要继续发展,完善内控和风险防范体系是必须的。
相比之前的审计部门,内控部门更侧重“事前防范”,审计则是“死后认尸”。
《21世纪》:那你是怎么发现、或者搭建这些多元化产业公司的团队的?
郑永刚:大多数是他们原来的团队。譬如锂电池,原来就是鞍山热能研究院碳素研究所。松江铜业也是原来的班子,国有企业的班子,我们介入,给他们提供一些管理制度、理念和文化。中科英华是我们自己组建的团队,当时有一个领军人叫陈远,是清华大学1990届的班长,非常优秀,于是我就给他大量股权和期权的激励,充分授权,放手让他形成一个清华的团队,他就聚集了一帮清华的同学。说实话我们收购的时候,这个企业并不太好,现在产业链很清晰,规模也出来了,这个我当时讲,中科英华要做好全东北最好的上市公司,现在已经是了。
《21世纪》:你们财务比较保守,是否会错过一些机会?
郑永刚:肯定的。诱惑很大的,我们量力而行。比如我们1999年总部搬到上海,当时土地价格非常低廉,我们没有参与地产开发。政府可以给土地,下层需要很多手段,当时我们企业很大,不愿意搞这种事情,我做人有自己的标准。我没有“或有风险”,这个伊藤忠尽职调查的时候,我很自豪。
下一轮的机会
杉杉的下一步,是综合商社还是多元化控股集团?是GE模式还是李嘉诚模式?名称已经不重要,更多的将是一种中国特色式的多元化投资集团。
《21世纪》:那这样您以后的投资战线会拉多长?进入哪些新行业?
郑永刚:我们以后会走商社模式的路线,会做若干个行业,也会去整合,就是说,最有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会保存下来做大做强,不是行业龙头的话,我们会退出。
《21世纪》:怎么保证产业公司经营者,这些一线将领的积极性?
郑永刚:这就要需要激励,把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力都充分发挥出来。
这方面我们有比较成熟的制度,一方面是“利”的激励,譬如你在预算、结算、业务创新等方面有突破、有贡献,我都有相应的奖励,包括股权、期权以及现金方面的奖励,这是利方面;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名”的方面激励,我作为大股东,要让产业公司的负责人们在集团当中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要让把他当做这个集团当中的英雄,给他很高的地位,我会不断在大会、小会不同场合来激励你,鼓励你,人还是需要激励的,需要关心的。这样的话,我聘请一些专家团队来,让他做锂电池,做材料,他们就会做得很好。我不需要干涉他们什么,只要他们有什么需求,我就满足他们,激励他们。
《21世纪》:如果看到一个可以把杉杉做大一倍的人,你会让权给他吗?
郑永刚:肯定会。我世俗名利的东西已经很淡漠了。年轻增强好胜,心态发生根本变化,淡泊名利。谁是能人,谁能帮我做,权力也好,利益也好,我没有问题。关键是先有鸡还有蛋,他能做大我看不出来,做出来我才知道。所以,我现在请伊藤忠的人,我低价位给他利益,这个我愿意。
《21世纪》:过去什么事情,让你放开名利了?
郑永刚:第一,年龄,一旦50岁以后的人,知天命了,争强好胜的东西,不是很强烈了,心态很豁达了,我们这种企业家慢慢进入大家风范,为年轻人提供平台,拥有社会地位、财富,你已经有过,返璞归真了。
但是事业主线不会改变,人生价值不会改变,用更好的方式做好自己的事业。到了60,你身上有很多配置资源的能力,霸气、聚人,做成好企业身上一定有凝聚的东西,这个时候,更多为社会做些贡献。
《21世纪》:20多年,有些时候杉杉发展并不是非常快,你没失眠过?
郑永刚:该低潮的时候低潮。就像跑步一样,也要歇一会。你觉得是低潮,我觉得是积聚力量。企业发展都是有周期的,我们8-10年一个周期,1997之后一个周期。2003年之后又发展了。接下来也会有结构调整的小周期,不过总量大了不会很明显,以前只有服装,现在就像穿了很多衣服,脱了一件没有关系,以前穿一件,脱了就光膀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