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道问路石泉生态 绿色蚕桑产业发展
年养蚕超过3000张、全县养蚕总量最多、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最高的试验和示范村五爱村党支部副书记邓家平说:“越是低谷时,蚕桑发展有个很好的’收拳发力’’蓄力爆发’过程,首先是大面积流转桑园的成本低,其次是有利于散养户的养蚕器具向规模养蚕大户归集,再次是早建蚕室蚕舍,迎接高潮到来有物质基础准备。加之我们这儿有十天高速公路、县上重点创业园区等重点工程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对食用菌、洋芋等消费需要也是一个较大的拉动……。”象李祖军一样,池河镇的梁国敏、陆龙志、赖真彩,饶峰镇的黄朝富,两河镇的陈孝兰,银龙乡的柯有玲、谭伟,中坝乡的何国财等养蚕大户、“养蚕状元”在经济危机影响面前,他们不仅通过发展桑菜间套、桑下养鸡、桑枝食用菌、“畜+沼+桑+菜”绿色生态循环经济等项目,坚定了产业发展信心,还通过推广应用旋耕机、修枝机等现代设备,极大地发挥出了养蚕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成事之谋非一刻之功,成功之业非一时之劳。针对这种“逆潮发展”现象,是基于对对中、省、市关于“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精神的全面领会,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入理解,是基于对全县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和经济工作会及相关文件精神的重点宣讲;对全县的发展战略、年度目标任务的客观解读;对上级纳入项目盘子、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结构调整、升级改造、重点考核等范畴的“一县一业”、“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导向的准确把握;对各级各部门具有积极、统一的“低潮坚持发展,高潮突破发展,低潮高潮齐发展”思想共识的正确认识,让干群这种有理论依据、有经验借鉴、有民意基础、有重点保障的发展实践显得更加生动、务实。今年以来,该县全面推行“产业、创业、就业”富民工程,尤其是精心制定的“以产业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三化’方针为指导,以蚕桑产业为主导、以其它区域特色产业为辅助、以劳务产业、旅游产业、城镇三三产业发展为重点”的农民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和五年发展规划,为农民增收描绘出了宏伟蓝图:预计2008年到2010年,发展各类强村211个,其中蚕桑产业强村80个,蚕桑大户3500个;高效密植桑园面积稳定在7万亩;年养蚕发种达到14.81万张,产茧520万公斤;推广以地膜洋芋为主的桑园套种4.17万亩;发展桑枝食用菌1761万袋;桑葚产量达208万公斤;蚕粪1481万公斤得到有效利用;蚕桑产业总产值实现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56元,蚕桑产业增收贡献率达到20.4%。围绕打造建设“西北蚕桑第一县”,到2012年,重点培育80个强村,5000个大户和一批蚕桑加工企业,依靠强村大户支撑和龙头企业带动,力争年养蚕20万张,发展桑枝食用菌3000万袋,实现蚕桑生产综合收入5亿元,加工业产值10亿元,蚕桑产业总产值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22元,蚕桑产业增收贡献率达27%。……
女执懿筐,(妇女们拿着深筐,)
遵彼微行,(顺着小路走去,)
爰求柔桑。(去采集鲜嫩的桑叶。)
蚕月绦桑,(二月里修剪桑条,)
取彼斧爿斤,(拿起斧和爿斤,)
以伐远扬,(把太长的枝儿都砍掉,)
猗彼女桑。(拉着枝条采嫩叶。)
七月呜贝鸟,(七月里伯劳鸟在歌唱,)
八月载绩,(八月织布织绸忙,)
载玄载黄,(染出丝来有黑也有黄,)
我朱孔阳,(朱红颜色特别鲜艳,)
为公于裳。(给那公子做衣裳。)
《诗经•豳风•七月》以简练的笔触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采桑、养蚕、纺织、做衣裳的情景;
春日田园杂兴(其一)
[宋]范成大
柳花深巷午鸡声,
桑叶尖新绿未成。
坐睡觉来无一事,
满窗晴日看蚕生。
这首古诗则对春时短、早春忙的特点进行了形象描写。
随着绿色生态旅游、观光旅游、乡村休闲体验游的逐渐兴起,借助鎏金蚕品牌,借助民间蚕桑故事传说,借助蚕桑歌舞诗辞赋相关文化节、文艺活动的举办和推广,借助万亩桑田风光,借助仿古和现代缫丝、印染技术展示,借助相关土特产的精深开发,着力打造独特的蚕桑文化名片,石泉蚕桑产业必将大有可为、辉煌再现。(王洪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