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危机助中国淘汰海外竞争对手
生意社5月5日讯 从超过30%的年增长率,到同比两位数的跌幅,中国出口受到的冲击相当强烈。
然而,阵痛之中却酝酿着新生机。危机淘汰竞争对手效应,将有助于提高“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改善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中国海外订单量渐增
何谓“危机淘汰竞争对手效应”?
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所有国家的企业都难逃其冲击时,宏观经济稳定性较好国家的企业,将有更大的机会幸存下来。对这些幸存企业而言,危机为他们淘汰竞争对手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全球的订单总量比危机前有所减少,但现在的订单更多地集中到这些幸存企业,推高了他们的市场占有率,及其相对的市场地位。一旦危机过去,经济步入复苏,这些幸存企业就会比危机前的境况更好。
由于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性超过了其他国家,所以在此次危机中,必然会感受到危机淘汰竞争对手效应。并且这种效应在出口中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自2008年末,中国出口连续数月下滑,但机电产品等先进制造业的出口却一路领先,纺织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降幅也较小,有的甚至逆势上涨。海关总署将其归功于出口退税率的提高,但这种分析是不成立的。
全球经济危机时期,整个市场面临的是经济的绝对萎缩,无论我们如何提高出口退税率,也不过是补贴海外消费者,无助于扩大海外总需求。由于中国企业的议价能力薄弱,提高出口退税率只会为海外客户压低买价提供理由,而我国企业从中得不到任何实惠。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降幅较低,部分原因是它们生产的商品,多数属于必要消费品,而非投资品,需求萎缩的程度必然较轻;还有是由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先进制造业海外竞争对手抗冲击能力的差异。
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海外竞争对手,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而先进制造业的海外竞争对手,集中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
随着危机从美欧的扩散,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和社会稳定性的弱点暴露无遗,其所受的损害反而有超越美欧之势。另外,发展中国家政府稳定宏观经济、救援危机部门的能力,也弱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
因此,危机发展至今,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海外竞争对手已倒闭了相当一部分,而原本应被他们分流的订单,现在不得不转移到中国来。而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海外竞争对手则还要挣扎一段时间,订单转移的效果目前还未充分体现,但中国相当一批竞争对手的末日,终究是要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