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行业协会率鞋企度寒冬
生意社5月5日讯 一季度,上海化工行业实现利润8亿元。上海市化工行业协会会长许秋塘表示,这是去年全球金融风暴来袭,行业中小企业发展轨迹严重下行之后,迎来的第一个“小阳春”。
近日举行的一个论坛上,100多家在沪化工企业老总就当前调整产品结构中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专利技术质押融资等难题,与当地官员、专家学者展开热烈讨论。
而与上海一衣带水的杭州市萧山区,化工行业协会会长陈立荣则飞赴美国调研市场、拜会客户。这位蝉联两届协会“掌门人”的老总回来后与同行交流称,基础化工行业因国际纺织、玩具市场需求“趋冷”,有一定下降,但对医药中介体、精细化工等行业影响不大。这与浙江省石油和化工行业协会秘书长张旭的观点不谋而合。
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赵伟建则马不停蹄地在国内考察潜在市场。目前,该协会拥有会员单位270多家,行业覆盖率约60%。
“兵来将挡,水来土屯。在行业与市场遭遇严重考验时,行业组织与龙头企业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自救’使命。”浙江百合控股集团负责人说。
羽绒行业协会:力促企业、政府、银行抱团过冬
中国“羽绒之都”杭州萧山,245家羽绒企业在这里星罗棋布。浙江省羽绒行业协会会长陈招贤介绍说,萧山不产羽绒,却是全国最大的羽绒产品集散地。北至东三省,南至两广,西至川渝,各地的鸭毛、鹅毛源源不断地汇聚于此。这一带,收购和加工羽绒的从业人员有20万之众,羽绒加工量占了世界的“半壁江山”。
2006年的“暖冬”曾给这个行业的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那一年,东北地区遇到1951年以来最暖的冬天,北京也创下自1840年有气象资料以来历史同期的最高温度纪录。一直产销两旺的羽绒企业在这个冬季患上了“感冒”,绝大多数企业的羽绒服销量下滑,库存堆积如山。
“全球金融风暴并没有给羽绒行业带入‘寒冬’,却与前期的‘暧冬’前后而至,反而成为促使当地企业脱胎换骨的‘后天’环境”。浙江省羽绒行业协会执行会长章军华说。
过去,萧山羽绒企业大多小打小闹,主要进行水洗加工,以及生产羽绒服制品,缺乏品牌,附加值低,受环境影响大。“暖冬”来临,当地企业显著的变化是,生产的服装由原保暖型向超薄、休闭、时尚方向发展;企业从单一的加工羽毛与羽绒服,向家纺、床上用品领域进军;美国市场的订单减少了,就转向欧洲,特别是东欧与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拓展。
2008年,中国羽绒之都的企业实现200亿元销售产值,市场基本面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行业、企业转型发展的一些共性问题却不是几家龙头企业单枪匹马所能解决的。羽绒行业协会的一位负责人也是杭州市萧山区人大代表,他向地方政府提交行业转型发展的建议,希望这个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能被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
今年2月11日,萧山区“两会”召开,代区长盛阅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采用信息化、差别化等手段,提升纺织印染、服装羽绒等传统产业”,这引起了企业界的共鸣。
一位与会的人大代表表示,地方前几年强调发展第三产业时,传统企业似乎变得可有可无,乃至被遗忘。可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证实,没有强劲发展的第二产业,三产只是昙花一现。应对这场“风暴”,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重新受到关注在情理之中。